2月的时候,我在简书上发布了我的第一篇原创文《自律的人生更自由》,两个月来,不断有朋友找我探讨关于自由的话题。似乎近两年开始越来越多人关注并思考起自由的意义。
我仔细分析了下跟我讨论自由话题的群体,猛然发现他们有个共性——95%的人年龄在“30+”,正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出生的这批人,why?我也正是成员之一,而认认真真思考人生、思考自由、思考本我自我他我这些烧脑概念,也差不多是从三年前开始的。
为什么“30+”们会集中的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开始讨论自由话题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无论在经济、社会地位还是人际交往上,都已达到一定层次,为何竟还觉得不自由?是什么引发了“不自由”的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客观真实吗?抑或只是一种内心偶然的空虚无意义状态?
关注”30+“们“为何感到不自由”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段时间,我沉下心来,一面大量翻阅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一面和自称不自由的“30+”朋友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想要寻找到不自由背后的本源,我想用自己的逻辑分析帮助自己,也帮助更多的“30+”们能搞明白”自由”这件事儿。
1、 “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在《自律的人生更自由》一文中,我给自由归纳出广义跟狭义两种理解:“广义自由,更多体现在物质层面的自由,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比如大众普遍接受和向往的“财富自由”的概念,认为有了足够保障的财富后才可以真正享受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狭义的自由,即一种有自我认定边界的自由,这类自由因人而异,带有自我标签的定义。比如:你可以选择过任何一种你想要的人生,但很有可能这种人生在其他人眼里”just so so“,但你知道自己的内心无比的自由,这种自由让你全身心的放松,能全然释放真实的自己,也用句流行语来表达就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
广义自由,即普通人眼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实现的首要前提便是“财富”,信仰这种自由的人认为获得自由的前提和关键是财富达到理想水平。那么就有2个问题:一是“财富的理想水平”如何量化?多少算理想?我问了很多身边的“30+”,至今没有谁能准确给我个量化的数额,大抵都是在描述诸如“有舒适的住所,有足够舒适生活到老的流动资金,每年可以全球各地旅行几次,刷卡消费的时候不会太犹豫价格,没有负债,还有对子女储备了足以支付其未来至高等教育结束、甚至成家育儿的学习生活费用等等”,但很明显,这些描述性的需求在不同人眼中如果换算成等价货币,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毕竟每个人对于上述需求都有不同的价值预期。换言之,对于信仰广义自由的人而言,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财富”二字的目标化尚未清晰界定。
二是假定“财富的自由”已实现了目标量化,那么基于财富无忧上的“自由“,于你而言,到底想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往往变成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迷惘了。在和部分理论上符合广义自由标准的“30+”讨论到“你想做什么能让自己感到自由状态的事”时,对方往往是在一阵沉默的思考后,给我一个摇摇头的结果。难道“自由”只是一种“心理预期”吗?获得“自由”后的人生状态难道不是应该很笃定很真实吗?那为何追求自由的结果是当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而没了自由的实体?
回过头再看“狭义自由”,那些信仰狭义自由的人对自己要的“自由”状态是很确定很清晰的,他们没有用可量化的“财富”作为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他们给出的“自由”是一种很具体的生活状态,比如“真实的做自己”、“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和自己真正欣赏喜欢的人做朋友”、“真心认可并实践人与人的尊重和平等,没有阶级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价值”以及有自己坚信的价值观,“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信仰狭义自由的人的共性,相信自己相信的,哪怕没有人赞成或支持,“我的人生我做主”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因此,追求狭义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对“自我身心的全面释放”,“我”有100%的权力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2、 ”30+”们拥有什么?缺少什么?
“30+”们拥有什么?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积累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家庭(或者个人感情)基础、社会关系基础,相对稳定是这个年龄段的主要特征。然而,职场中所承担着的使命感、责任感,家庭中所背负着的上敬父母下育儿女的担子与经济压力,成为一道无形的枷锁,不仅锁住了自由的脚步,还禁锢了梦想的翅膀。
“30+”们缺少什么?同样因为处在“相对稳定”的人生阶段,“30+”们因此退化甚至丧失了年轻人的特性,比如冒险精神、大无畏精神、不怕失败从头再来的试错勇气、强大的学习欲望、及放下一切说走就走的潇洒……
对于信仰狭义“自由”的人们而言,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自我身心的全面释放”。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30+”们出于建立和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不得不戴上面具,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说着违背内心的话。除去工作(包括加班、出差、应酬)挤占的黄金时间外,孩子的教育陪伴、父母的关心照顾还有爱人的情感交流、闺蜜兄弟的互诉衷肠,哪一项不是以爱的名义下分享着“30+”们为数不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试问,还有多少时间是留给自己的呢?
当然,我们同时也是幸福的,一种人生圆满的幸福和充实,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不完整的,因为我们不再是完整的“自己”。我们“得”到了“丰富”、也“舍”掉了“自我”。
3、 怎样才能跳出“不自由”的怪圈?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从一个平凡的“30+”慢慢走出了一段有自我的人生,而且这样的人生给我带来的自由和满足感支撑着我更好的平衡了“30+”阶段里的各种关系。几乎身边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我的变化,更加乐观、积极、更爱表达、分享,会更多的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并鼓励和带动着身边的朋友一起为梦想而脚踏实地的去努力。我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无私分享给各位“30+”们:
首先,请丢掉“我没有时间做自己”的惯性思维!记住你自己才是时间的主人!将刷手机浪费的时间、等电梯、地铁中无聊干瞪眼的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在各种兴趣班门外等待的时间统统利用起来,去尝试去练习做一些不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事情,比如看你超感兴趣的那本书。
第二,把“做自己”的想法具体化,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分好类写下来。哪些是需要大块时间集中来做的,哪些是可以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来实现的,通过具象化自己的想法能更好的帮助自己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再逐步推进,不求急。
第三,先从简单的小事情做起,为“做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在自己的愿望清单里,有想要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也有出一趟远门,邀三五好友来一次徒步远行的计划,那么就先从每天阅读习惯的培养开始,每天在忙完工作和家庭后,空出哪怕15-20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丢开手机,安心看书,你会发现,精神高度集中下的20分钟能看进去很多内容,渐渐地,习惯就能在这样每天20分钟的坚持下形成自然。
第四,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家人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对于要实现比较大块时间投入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旅行、全身心投入创业初期等,需要提前跟身边最爱的人沟通想法,亲人的支持是“30+”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其实有时我们不敢去想去做,最担心的是怕因此影响到亲人们的感受,如果开始就能开诚布公的和他们谈,相信每个真正爱你的人都会支持你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需要学习和刻意练习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时间管理是一门技术,并没有太高超的理论,我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在实践中确实尝试了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齐头并进法、重点排序法,又比如在时间管理中运用断舍离的思维将复杂的流程简化,节约在途的时间等等。这些时间管理技巧其实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后续的原创文分享中,泉叶再逐一详细介绍。
小结:“30+”,你有坚持“自由”的勇气和决心吗?
坚持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同时也能为你的人生重新加满前行的动力。面对“自由”,在我们分析清楚它的所得所失之后,能从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自己给自己的框架入手,建立“我可以做自己”的信心,这是后面遇到困难时,创意想法和解决方案出现的前提。一旦迈开了第一步,走上了追求自由之路,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办法,以及不断尝试、探索前行的勇气和决心了。“这是一个经历,不是一段理论,必须要在实践中积淀“。
所以现在,30+”,你准备好了吗?想好的话,就让我们一同结伴前行吧!
后续相关话题,泉叶会一边实践一边持续总结分享,如果你认可我的人生态度,后续敬请关注,期待你的互动参与,让我们的“30+”人生更加自由,更有活力!——因为,我们不只是别人眼中的“我们”,我们还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