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去矣,白日阑珊。《风筝怨》是为人所熟的“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世时的最后一本诗集,于先生逝世前两个月出版。《风筝怨》之书名,取自诗集中的一首同名短诗,关于诗集为何要取用此诗名,或是先生在自喻:风筝飘飞已久,不日,便将在收线中下坠,落向故土的怀中。
《风筝怨》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余光中先生的诗歌选集,这本诗集涵括了先生诗歌的大部分精华。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即咏志、言情、思乡、艺文、警世、自然、生命,由100首诗歌组成。该选本不同旁本,是经余光中先生亲自过目改定的,并且先生还为之命名、作序。无论诗歌质量,还是版本价值均不容小觑。在诗集的选编上,自早年创作的咏志、言情类作品,再到对故乡故土思念的抒写都有所收录。从个人才华展露的艺文再回到对家国现实的关照、反思,诗集中对警世、自然、生命三部分就是出于此的考量。
提到余光中先生、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首《乡愁》。《乡愁》,这首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思乡小诗,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拳拳思故的深情,经久弥稠,感动了浅浅海峡彼端和此端的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余光中先生的优秀作品却远不止《乡愁》一诗。在《风筝怨》这本诗集中,收录有许多除却思乡诗之外的其它类型的佳作良篇——如描绘川江船夫的《扬子江船夫曲》,“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再如歌颂涅槃精神的抒情诗《火浴》,“我的歌是一种不灭的向往/我的血沸腾为火浴灵魂/蓝墨水中听有火的歌声/扬起死后更清晰也更高亢”;还有描摹符号性文化意象的咏物诗《白玉苦瓜》,“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充满每一粒酪白的葡萄/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以上都是先生诗作中艺术成就最为卓绝的几篇,值得我们去精读且思考其中的内蕴。
初读《风筝怨》,便有一种感觉,我分明看见一个时而昂首时而沉思的诗人将他最赤城真实的诗情在之一书间铺展开来。他既于诗中凭吊挚爱的诗人,也于诗中续写挚爱的诗章,多番情愫浮于眼目与脑海。而余光中先生自己好像回到了曾经的少年时候,带着最初的那双观察诗歌文字之美的眼睛,一首一首的点名,一首一首的摩挲,一首一首回忆,慢慢拼接成一个诗人的模样。
阅读余光中的诗,其实意义还并不至于解其情致、观其意象。余光中笔下中国的江河与世故的意义都超越了其原本被寄托和期许的意义,因为相比于其他同时代的诗人,从西洋风潮流中折回古典中国的余光中显然更加懂得神州大地上的山川、生命的可爱和可贵。由此,余光中的诗成为了带着一股清淡古早味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拨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弦,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一条纽带。
抱着一本这样的诗集,静静品味余光中的长诗短句……诚然,如此的消遣方式在这个“诗歌低头”的年代已经非常小众,诗歌好像已经挤不进我们那被各种碎片填满的生活。但是,我们也常常会有读诗的冲动:我们依然渴望在诗里寻找那些我们未曾见亦未曾想过的美好风物,我们依然渴望在诗与那些感同身受的字词句段相遇。当我们有读诗的冲动时,打开一本《风筝怨》这样的诗集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认真的读一读,最好低声轻诵,顾望那个学问纵贯东西的诗人一生中最伟大的几首诗作。
先生去了,留下诗集。诗人的离开便如风筝,回忆收线,魂梦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