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面摊上,两把线,一盒粉,一支眉钳,几张板凳。
从没想过我也能赶上这门古老手艺的潮,亲身体验一回绞面。
一次绞面需要半小时,等了些许客人后终于轮到我了,可是我却紧张了起来,带着些许期待和新鲜感,我坐上了那矮小的板凳。一坐下绞面阿姨便拿出了粗线,开始在我脸上开始划动起来。
细细密密,精确无比的疼从面部传来,感觉得到脸上的汗毛,随着这股精致又真切的无数个"疼"纷纷落下。而绞面阿姨只是在很仔细认真的绞面,她用粉扑上我的额头、脸颊,用线挽成活套在反复拉扯。
因害怕阻碍绞面的程序,我大气不出,一动不动地保持住自己的姿势。
在疼痛逐渐消失之后,绞面阿姨用了细线,再次细细拉扯扫过皮肤,竟有些舒服。半小时过后,绞面结束了。清理好脸上的汗毛,用手摸了脸一把,确实光滑好多。
绞面历史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绞面,在这之前,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绞面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美容工艺,为古时去除面毛的技巧。在中国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如闽南的“挽面”、潮州的“界面”和新会的“弹毛仔”等。
听闻,绞面的来源有一个传说:隋炀帝年代滥抢民女入宫,有人用线面把女儿脸上的汗毛全部除去,涂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的神像以躲避官兵的检查。后来大家跟着学,成了风俗。
后来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每日绞面来保持皮肤白滑,不过这也只是传言。
而据《风土与生活》、《番俗六考》等书记载,绞面(刮面毛)是民间美容术,广泛流传于中国多地区,从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广西,广东都有此习俗,女孩子每隔几个月都要绞面一次,它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绞面婆
在过去,女性做客出门之前,都要悉心打扮一番。而在她们出嫁当天,更是要精心打扮,这可是一辈子中的终身大事!
而绞面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容手段。于是,以绞面手艺赚点小钱的绞面婆便出现在各地,经常奔波在山乡村寨之间。
她们一般年龄在60岁上下,虽没有媒婆的如簧巧舌,却有着一双温柔灵巧的双手。她们胳肢窝下夹着一个小布包,里面放着一把剪子、一把剃刀、二根棉线、一包扑粉。谁家的女子要出嫁,她们了解得一清二楚。有人请,立即登门,从不迟缓。
绞面时,被绞面的女子坐在方凳上,绞面婆站在她的面前,双手捏着二根白色棉线,贴着她的脸颊、额头、颈部,按部就班,双手拇指与食指绷紧棉线,一顺一反搓绞滚动,皮肤上的汗毛便被绞进两线之间,双手将线轻轻一提,一撮撮汗毛便被悉数拔起。
没了汗毛的脸蛋,白里透红,就像剥了壳的鸡蛋,又白又嫩,煞是好看。再用剪刀和剃刀修去两鬓多余的毛发及后颈部的发脚。
最后,绞面婆剥开一只煮熟的鸡蛋,用蛋白涂抹绞面者的脸颊,再抹上扑粉清理,皮肤更加洁白细嫩,本来就青春漂亮的新娘经过绞面婆如此一番美化,更是秀清靓丽。
绞面技艺的延续和发展
到了现在,绞面摊开始出现在各个大城小巷里。绞面婆拉着小板凳和绞面工具箱就能轻易地开业起来,绞面的姑娘倒也不少,排着队期待着自己姣好的面容,而绞好面的姑娘也会推荐给自己的好姐妹,感叹绞面的神奇。
除了绞面婆,如今一些中年女子也加入了绞面队伍中,她们称自己为“绞面美容师”。她们有的打出“专业美容”的招牌;有的表明“正宗身份”,运用传统手艺麻线除脱面毛;还有的为自己亮出“学派源头”……各式各样的头衔引得顾客不知所云。于是,绞面不再是旧人旧艺,它变成了新型的“古法美容”行业。
除了中国,在崇尚自然健康的欧美国家和日本中,绞面也逐渐成了美容界新宠,美欧多个大城市都开设了绞面服务的美容院,外国统称这工艺为 "Threading"。
就算绞面有了一些时尚潮流的定义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技艺也将逐渐消失,被人渐渐的遗忘。太多年轻女孩不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种略带疼痛的传统美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