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为为升大班已将近四个月,如果问我,这几个月她最大的进步是什么?我觉得是自信心的增强。
为什么孩子没有自信
是的,虽然为为现在自信心有所增强,但我还是在反思这个问题。而且必须承认,为为不自信,责任全在我。是我的强势、控制欲、自以为是,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还有关键的一点,我总是不正视孩子的情感。当为为说她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我会耐心地告诉她,作业的重要性,甚至威逼利诱,跟她讲条件;当为为说她手疼的时候,我永远都会说不疼不疼,忍忍就好;当为为早上不起床的时候,我总会指责她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催促她快点行动…当孩子和家长反映问题的时候,问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表达情感。可如果家长们只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忽视孩子的情感,那么她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也学着不直面问题,选择逃避。
育儿方面的“道”与“术”
李笑来老师在最近一次分享中,提到了“道”与“术”。而我想到育儿方面的“道”是家长的价值观——家长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家长认为当下的事情最重要,那她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要求孩子把作业写好、做事迅速。如果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活在未来,那她就不太会拘泥于眼下之事,更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价值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具体采用什么方法,是表扬?是鼓励?还是惩罚?这些只是育儿方面的“术”。
在孩子不自信这个问题上,既然问题在我,那我就要改——反省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利用大半年的时间,提升自我认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开始学着“倾听”。当为为放学回家想玩儿的时候,我不会催着她赶快写作业,而是和她商量,问她玩儿多久后会写作业?她写作业的时候,我也尽量不去打扰她,而是捧着一本书坐在她身旁(当然不能看手机,这样她会觉得不公平,自己在写作业,而妈妈在玩手机)。我开始学着“放手”。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做,既使做得慢、做得不好,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好。为什么要这么苛刻地要求孩子呢?换成我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完美无瑕。我也开始学着“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愿意天天听到唠叨吗?愿意天天被催促吗?愿意被别人打扰吗?
在自我调整的同时,我也有替孩子考虑,培养她的一技之长。孩子的自信,不可能单纯靠家长给,或是老师给,她需要自己去感知。当孩子通过努力而获得优越感之后,她就会更愿意投入,发挥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指任何个体、群体,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的正效果。
一些进步
这几个月,我发现为为的一些变化。一,敢于社交。为为一直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因为她是个慢性子的孩子,感觉总掌握不好其他小朋友的节奏,同时也害怕小朋友抢她的东西。但是现在,哪怕在楼下的小公园,她都会主动和陌生的小朋友说话,邀请她们一起玩儿,分享她的玩具。二、敢于尝试。为为以前特别害怕犯错,即便错了,也会极力辩解。因为害怕犯错,所以她就只会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但是最近,我们去大悦城,有一个儿童探险项目,她竟然愿意去尝试。她搭乐高,以前搭不好的时候,就垂头丧气地不玩了;现在不小心掉地下,摔散了的乐高,她只会默默捡起来重新搭。三、敢于表达。一直以来,我都鼓励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告诉她:“如果只会哭,那么妈妈就没办法帮你解决问题。但如果你说出来,妈妈才知道。”对于为为阐述的内容,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并且按照她的想法去处理。现在,为为的说话句式:“妈妈,我有个问题,问问你。”“妈妈,我又想到一个方法”……所以,看到为为的改变,我深刻意识到千万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社交性差”、“自私”、“缺少勇气”等。为为能有这些方面的进步,肯定是综合作用影响的结果——安全感的建立、自信心的增强、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耐心。
其实,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去看待。尽管孩子的自信心比以前有所增强,但这个度的把握,还需家长来控制,决不能让自信发展为盲目乐观,不能让孩子一直躺在“舒适区”,沾沾自喜。我们要帮她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本着谦卑地心态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