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读叶圣陶夏丏尊《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岐山高级中学 王建红
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作文难改,倘若动笔写写,就会体会到写作之艰辛。学习碎片化、工作快节奏的现代,语文老师不阅读不写作已经不是个例。但读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著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老师提笔写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和教师谈写作》一文,感触颇深。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有个成语叫“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这里面天赋占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平时对素材积累,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叶先生讲:“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的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即使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若融入思考亦可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看到路边卖菜的大爷穿着与季节不符的衣服,卖着已经开了花的青菜,午休时直接躺在地上打盹,老人辛酸的生活可想而知,于是我便提笔写下了《生活》一文;讲课中、做题时产生的疑问,经过查阅资料得以解决,也可以形成一篇教学论文。复习诗歌鉴赏时,2017年全国一卷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诗,联系古代文化常识可知:在贡院参加考试称为贡举,考中之后成为贡士,而进士则必须是参加殿试的成功者,欧阳修为什么将这场在贡院举行的“会试”称作“进士就试”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方才搞懂,于是整理成《古代科举制度“进士”之我见》一文。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与工作中多观察,多思考,写作素材自然就不会匮乏,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二、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叶先生讲:“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无论是写文学作品还是教学论文,必须先想清楚我为什么要写,是为了排遣情绪,还是为了帮助他人,抑或是为了总结工作和生活。自己不想写不愿写的文字可能写过之后自己都不愿读,怎能奢望编辑或读者喜欢呢?写作的灵感来源于平时认真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迅疾抓住,并赋之以文字体现,这才算“想清楚然后写。”
“我们自己写东西,当然也要先想清楚写下提纲,然后按照提纲顺次地写,提纲即使不写在纸上也得先写在心头,那就是所谓腹稿。”语文老师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文列提纲,自己写作时也要做到意在笔先,在纸上将行文思路列出大体框架,写作是按照框架充实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文通字顺。
三、有为而写,益世则作。
在流行“短”“频”“快”的今天,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风靡的时代,电子的、纸质的资讯铺天盖地拥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当然只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来阅读。因此我们的写作就要有所为而写,这样才会有人读,我们的写作才有意义。叶先生讲:“自问了解的比较确切的,感受的比较深刻的,就是适于写的题目……这样选题目写东西,可以得到写东西的好处……咱们写东西为的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咱们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一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写作如若选题不当,读者阅读量很少,不仅耽误了个人的时间,也浪费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因此我们倡导“文非有益于世而不作。”
四、注重积淀,反复修改。
稿子刚刚写完 ,请勿急于投稿发表。有人将写作喻为十月怀胎,一是要求肚里有素材的积累,二是要求文章有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刚刚写完的东西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再加以修改。叶先生讲:“修改必然会改变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的不同,大的变更关系到全局,小的变更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字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肢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修改时不仅关注整体构思,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因为文章不仅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且更是要供他人阅读的,所以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写作要求写真话实话,并非自己想的就是真话、实话,而应符合客观的标准,这才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体悟到教师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讲究方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益于人,有益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