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本身无原则的善良所致。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存在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等错误心理逻辑,这种人格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成为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二: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1)讨好型人格很明显的特质就是敏感,这种人总是能够十分敏锐的观察到别人去需求。
(2)难以拒绝任何人的任何帮助请求,同时讨好型人格的人似乎没有任何需要别人帮忙的事情。
(3)会非常排斥和别人吵架,或者产生任何冲突。即使和别人产生了冲突也会很容易妥协。
(4)讨好型人格的人根本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错了,或者自己应不应该生气。
(5)总是会无时无刻都试图去营造一种很温馨,很和谐的气氛。
(6)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三:讨好型人格的分类
1.主观原因
(1)理性讨好
为了生存发现所需的资源。譬如老板掌握着我们升职加薪的机会,如果想在公司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得到老板的认可。那证明的方式就是老板提需求,你解决,你解决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感性讨好
感性讨好是希望得到另一方的赞美。譬如,某某人真好,热心肠等等,以获得虚荣心满足为目的。
(3)怯懦讨好
怯懦讨好人格,相比于理性讨好和感性讨好,目的是最简单的,不求利益,不求虚荣,只要不伤害我,我可以任劳任怨!
2.讨好型人格的客观原因
从以上三种讨好型人格的类别来看,讨好,都是带有目的性,名其曰利人,实则利己的正常趋利避害行为!高级动物的生态环境本质是存在阶级关系的,三六九等,自古有之,低等人向高等人献媚或展现实力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进而晋级,本性使然,不足为怪。而王却只有一个,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具有讨好型人格的属性,只不过深浅度不同而已。
一等人处于金字塔顶端,享受着充足的物质供给和精神供给,随着等级的降低,供给开始慢慢减少,到了最后一层,别说精神供给,连最起码的物质供给都无法满足。我读过一本书《天道》,里面的主角丁元英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存空间有多大,主要取决于能力和忍耐力之间的空间有多大。
例如在封建社会,一等人为皇,二等人为王,张三是王,但是不能忍受当王,想凭能力当皇,但是实力不济,功败垂成。皇说:贬为庶民。张三连当王的忍耐度都没有,怎么可能甘心做平头百姓,绝望之余,自刎。张三相比皇的能力不足,又不甘忍受做二等人,生存空间狭窄,最后含笑九泉。再做一个比方:张三(我对不起张三,在我笔下太倒霉了)凭自身能力评选某国总统,由于中饱私囊,只任期一年,便锒铛入狱。第二年出狱,张三由于前科,不能被任何一家单位聘用,索性就拉黄包车了。张三由于能力强任职总统,由于忍耐力强(心态忍耐力,不是体力忍耐力)拉黄包车。从总统到黄包车这个大跨度的十级阶级空间,都是张三的生存空间。但是从顶层摔到底层,无异于十级阵痛的心理折磨,以此为代价,换来巨大的生存空间。
从以上两个比喻的逻辑可以看出来,心理上的战略纵深决定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处于底层阶级的人,通常反抗能力较弱,只能加强忍耐力的强度才能更好生存,也客观注定了在这个阶层,诞生怯懦型讨好人格居多数,遇事妥协,是最无奈也是最优的明智选择。(当然,妥协也会有底线,一旦威胁到生命,如此庞大基数的底层人士由于愤怒而产生同频共振,那可不是小事情,轻也罢工,重则江山易主)。
结论1:我们都是讨好型人格,无非是高级讨好型人格还是低级讨好型人格,犹如我们都是打工者,无非是高级打工者还是低级打工者。高级讨好看不起低级讨好者的软弱无能,低级讨好者看不惯(也看不懂)高级讨好者的百变嘴脸。各自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各自阶层都没错,只不过各自有各自的处事规则和交际逻辑而已
结论2:我们都在做着自己不擅长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不善言辞,却忙于人际交往,我们喜欢独处,却忙于奔波劳碌,而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得到那碎银几两。
四(插播):儿时的讨好文化与现在的不同之处
任何行业都有雏形起源,银行起源于钱庄,贷款业务起源于典当,物流源于镖局,酒店源于客栈。文化亦是如此,讨好型人格也不外如是。太过冗长的历史文化,我无能力深究,便不妄言,只说现代。我是80后,也是最底层乡村人士,在我儿时记忆中,我家盖新房,然后请了村里比较出名的瓦工,搬运工,还有啥工种,由于年纪小,记不太清了。当时的这些工种,去外村干活还收些钱,在本村做,是不收钱的,只赚些人情,而且还特别认真负责。我印象中记得,中午吃饭时间,大家都在吃饭,有一位伯伯,在那里和泥,然后我父亲忙忙碌碌中正好看到了,从远处喊了一句:哥,别干了,先吃饭,吃完再干,歇会。那位伯伯随后回喊:你们先吃,我这是第一道程序,我先和好泥,泥和不好,后面的事都得耽误了。父亲没办法,赶紧给帮工的倒完水,放下水壶杯子,跑过去抢过伯伯手里的铁锹,推着伯伯去吃饭,然后父亲自己慢慢和泥。
还有一次,我老婆的鞋跟儿断掉了,然后就去街上地摊找了一位爷爷钉了下鞋跟,五块钱,最后结账时,只收现金,没有微信,最后爷爷说,算了,钱不多,就算帮忙了。然后我和这位爷爷开始聊天,我问爷爷:你觉得现在的日子好,还是您年轻那个日子好?爷爷说:咋说呢,各有各的好,我们那个时候,日子不好过,钱也不好挣,但是也挺开心的。我们那个时候穷,但是东西都是好的,有一家吃猪肉,全村都能闻到,现在的猪肉不行了,不香。那个时候能吃猪肉的可都是有点家底的人家的,不过,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有穷有富,但是穷人和富人,就和咱们手里的五根手指头一样,虽然有差距,但也差不了太多,不像现在,钱好赚了,但是东西不香了,有钱人是真有钱,靠溜须拍马都能挣钱,穷人是真穷,差好大一截,一天一地。
第一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底层平行阶级中,按照雏形的讨好方式,理性讨好的能力晋级和怯懦讨好的忍让妥协成分较少,而感性讨好而获得人品认可的道德风尚占比较高。但是感性讨好的目的依然在趋利避害的范畴之内。因为白帮忙而赚取的人情,是要还的,充当货币作用(当时的市场经济较弱,市场货币量很少,粮票是交易媒介)。类似于银行存款,随时可取,虽然也会由于客观原因(比如生病)而发生暂时性的人情兑换危机,但是,最终也会兑付。在当时的说法叫做规矩,也是当时统一标准的维生方式之一。但是,也存在缺点:人情的定价标准。比如帮忙盖一次房子是多重的人情分量,如何定价?如果我还这个人情的话,该如何还清,或者分期还清?由于每个人定价不同,也会出现矛盾。
从第二个案例可以给出答案,经济发展迅速,货币量上升,靠人情计价的互生方式占比下降,靠货币的计价方式上升。靠道德品质的保存依然在那一代呈现出来。
五:解决方案(只讲理论,不讲干货,等于耍流氓)
我记得我刚刚刚入职新公司不久的时候,跟我关系特别好的直属领导一起吃饭,领导跟我说:兄弟,其实你有很多优点,但是还不全面。虽然你是公认的圈内吴彦祖,司内的彭于晏,部门中的谢霆锋........但是,光有颜值有个屁用,无法长久立足...
所以我还是给你九条建议,这九条号称职场中的独孤九剑......当时由于我喝多了,只记住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有些模糊,但是经过我的最强大脑,终于想起来了,总结出来:
1)立足
一定要把自己分内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在职场中,每个员工都是公司的一个环节,一个价值点,分内工作做不好,价值点弱化,被嘲笑和讽刺,或者被使唤做一些杂活,都是自然之事。做不了主力,只能打下手。价值点提高,是最有力的进攻资本
2)发展:考个证吧
一条腿踹开晋升等级的天花板不如两条腿更有力。或者从防守态度讲:狡兔三窟,以防后患。
3)人脉搭建
重视身边的人脉资源,以后绝对有用。即使部分有用,总比零基础人脉资源强。人脉就像滚雪球,从雪花开始滚相比于从雪球开始滚,增长速度绝对不一样(增长自身能力,没人愿意和弱者产生利益人脉)
4)不要停止学习
一定要多看书。不断刷新新认知,不要总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跟不上时代的本质是认知落后的结局。
5)潜在导师
多与有能力的人接触,即使他三观不正,反面教材也是教材,要学,要懂,未必要用 至于最终与黑还是与白合作甚至交心,自己掌握分寸。(增长自身能力,没人愿意和弱者频繁接触)
6)勤奋
不会的东西,尽量自己多动手,不麻烦别人,多学习,艺多不压身。很多工作,都是上手后才会的。
7)建交
试探性的麻烦别人,看看谁会帮你,关系是麻烦出来的,然后再众多关系中,建立自己的小盟友( 增长自身能力,没人愿意和弱者建交,弱国无外交,血淋淋的事实)
8)学会说不
别人和你开过分玩笑或者讽刺,该发怒就发怒,告诉他们你的底线和棱角在哪里(增长自身能力,没人害怕弱者的发怒,在他们眼里,那只是发泄,只有强者才有资格说不)
9)忽视侧目
不要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正说明了一个道理,你和他们已经不是一个等级了。相比他们,你要不就是晋级了,要不就是落榜了。去比工资条,如果是后者,就把工资条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