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细节决定成败。
也看过《细节决定败》。
我是学习了知道了细节决定成败,但还没有做到。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
大家都知道搞文字的,弄差一个字或者弄丢一个字,往往意思都会改变。
有一次上报一个很重要的报告,结果把一个主要领导的名字写错了。
这是犯忌讳的。
实际上上因为我不细心搞错了。
但有的领导不认为你是无心的,他不听当事人解释,直接找他的直接领导。
我就是这样的情况。
直接领导挨批评了。
一个同事和领导接触多,他听说这个事情后就告诉了我,让我做好挨收拾的准备。
可能白天事情比较多,领导一直没有找我。
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其实我也有苦衷。
每天从早到晚大量的文件过手,本来就忙的脚打后脑勺。
我带了两个学生,但不成手,许多东西还要自己弄。
这就遇到问题了。
写稿子有个特点,就是你从头起草文件的时候,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构思框架和推敲适合的语句,对于标点、格式和错别字等细节很难照顾到。
也就是你自己写的东西,即使错了也检查不出来。就象我们考试一样,如果开始写了2加2等于5,检查的结果还是2加2等于5。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个专门起草文件的,再有把关的,把关的同时校对。
重要的文件多读几遍就可以了。
很不幸,因为着急,我就是根据电脑提示,直接把名字打上去了。
结果就是等着挨批了。
我很要强,也爱面子。
领导交给的事情一般都是感觉做到最好才出手。
特别是文字工作,特别辛苦,还看不到什么成绩。
多费一个小时少费一个小时看不出来。
多下功夫和少下功夫也看不出来。
我较真,有时候半夜想起一个字不妥,我都会爬起来修改。
许多材料基本都是从起草到校对到上报,一条龙都是我负责的。
许多天来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辛苦不说了,出错了就是一个大问题。
结果出了这个问题。
不希望领导表扬,但也不希望领导误解。
晚饭后,我回到宿舍兼办公室,其实就是临时的铁皮房子。
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
顺便说说领导,绝对是个人物。
认知层级很高,是个能破局的人,绝对高人。
能说能写能算能画。
我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但象他一样智慧的领导不多见。
领导真的过来了。
我也做好了挨批的准备,也已经做了交接工作的准备。
最大的后果就是给个处分,然后换岗位。
能这样反而轻松了。
领导进门。
第一句话:慧泽辛苦了!
本来我是很坚强很韧性的,自我批评也准备好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
结果这么一句,直接蒙了。
领导没按套路出牌。
瞬间,我一段时间以来加班加点抛家舍业的的委屈、对领导能理解的感激一下子涌上心头。
眼泪止不住了。
领导再说什么听不见了,到现在也没想起来说了什么。
我想说话,但一直说不出来。
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一直不停的抽泣和流泪。
估计领导是来批评我的。
结果成了安慰,他一直说,没有关系的,他理解。
过了不止10钟,见我的情绪还没有缓和。
领导说,别难过,以后细心点就行了。
领导走了。
我坐了下来。
整理了一下办公桌面,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大脑还是一片混乱的状态。
这个事情,后来我是进行了反思的。
在部队不重视细节真容易犯大错。
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就是因为记错了时间,结果领导去开会晚点了。
好在那个同事平时表现不错。
领导回来以后,二话没说,直接拿下,下放到我们单位。
一直说细节,自己也注重细节。
但为什么总是在关键时刻出错呢?
其实就是还存在知道和做到的差距。
我们知道的很多,做到得却很少,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心学大师王阳明给出了答案: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通过顿悟的方式,提倡我们采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方法去践行,这是我们东方人的智慧,把知和行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
我们花大把的钱,读书上学、参加培训等等,尽管普遍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已经尽了全力,但我们的行为却没有发生相应的积极的改变。
知道做不到,是有原因的:
1、信息超载;
2、消极过滤;
3、缺少跟进。
知道了原因,知道做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与彼得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大师肯布兰佳博士在这本《知道做到》中为我们做了清晰的定义:
知道做到是一种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结果思维的习惯。
清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回看生活中我们知道做不到的种种现象,一切就变得明了。
改进人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人们的学习技能,帮助人们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
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做到,就一定要有结果。
回想一下,我们读完一本书,没有几个人会去做读书笔记。
参加几千几万学费的培训,在课堂上笔记认真、听得热血沸腾,结束之后,请问有几个人再打开过当初的笔记?
一周、一个月,一年以后还有几个人再回看过当初的笔记,重复温习过课程的内容?
经过时间的过滤,真正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来的,往往就是那少而精的重要的部分。
只有他会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有所影响。
显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习惯出了问题。
只学不习
学习本身就是分为学和习两部分。
读书、上课、培训,显然我们只做了学的部分。
下课后“习”的部分,我们的行为几乎是零。因为绝大多数人连笔记可能都不曾打开过。
而习惯的本质就是把一种行为重复无数次后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才会有高效率。
少而精的哲学:简化和内化
上完一堂课,我们能记住的往往只有一两个公式。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能记住的只有金句或某个观点。
所以,解决信息超载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养成间隔性的重复和少而精的学习习惯。
例如我们读一本书,隔一段时间就重读一遍,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遍。
这样就会逐次提取出少而精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从而把能量集中到少数的几件事上,发挥专注的力量。
同样的道理,想要掌握某件事或技能,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间隔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
消极过滤,阻碍我们的行动
消极过滤,首先是一种心态问题:对积极、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也半信半疑,或拒之门外或懒于行动。
过载的信息就好比是高速公路上十车道的车辆,消极过滤就像是收费站开放的一个通道。
结果就是拥堵,彻底堵塞。
不是吗?消极过滤就是:只有我们认可的才可以通过,只有我们认可的才会采取行动。
因为我们认为的不可能,从而放弃了太多有可能的行动。
当我们的心理消极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拒绝很多东西,选择性的倾听我们想要听到的东西。
简单来说一句话:经过消极的过滤,几乎所有我们未曾做过的事情在我们眼里都是不可能的。
改变之道的关键就是改变态度,从不可能改变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
所以克服消极思维的习惯的办法仍然是间隔性的重复。
重复、重复、再重复,人们的感受自然就会从拒绝、抵制部分、接受,到完全接受、部分吸收、完全吸收。
呈现6次正是间隔性重复的秘诀:
第1次接触:人们会立刻拒绝,因为这个想法跟他们之前的想法有些冲突;
第2次接触:人们会抵制,因为他们仍然无法接受这个想法;
第3次接触:人们会部分接受,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仍然会有所保留;
第4次接触:人们会完全接受,因为他们感觉这个想法跟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完全一致;
第5次接触:人们会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部分吸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想法;
第6次接触:人们会将其据为己有,完全吸收,
这就是间隔性重复的力量。
缺少跟进,没有持续行动。
读过的书,我们几乎不会看第二遍;
看过的电影,我们很少会看第二遍:
参加过的培训、上过的课,我们做过的笔记不到考试,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打开第二遍。
看到了吧,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用这样的习惯在对待新事物的。
我们往往在接触了新事物之后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结果很快就会恢复旧习惯。
一份有效的跟进计划通常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指导、支持和问责。
在每一次间隔性的重复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指导和支持,再进行修正和问责,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直到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所以知道做到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成为习惯。
错把行为当成结果
比如,我打算和某人沟通一下。
这只是一个行为而不是结果。
沟通的结果应该是达成共识,或解决了某个问题。
同样的道理,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学习=知道。知道了,就等于学到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知道做到才会有结果,才等于学到了。
只有行为才会产生结果,只有结果才会创造价值。
结果思维让行为有结果,让结果更有价值。
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做到,就一定要有结果。
一年读一百本书,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个结果,而其实只是个过程。
让结果最大化有三条规律:有结果,可交换,易复制。
知道做到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长期习惯的培养而形成。
用知道做到来的新习惯来代替知道而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习惯,这就是本书要教会我们的。
从知道到做到,我们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
以目标为导向的习惯精进系统。
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认知,知识层面的转化(精要的学习)
第二步,改变态度,积极思维的转化(训练绿灯思维)
第三步,改变行为,跟进系统(一套具体详实的跟进计划)
每一个步骤都花时间重复,间隔性重复。
缺失的一环
缺失的环节:注意力控制、长期重复、即时反馈和修正、可持续的动机、大量提示的环境。
其实要想“做到”很简单,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长期重复的正确训练就可以。
控制注意力有很多方法,内源支持的是动机系统,例如好奇、本能驱使等,外源支持的是计划、激励、教练和环境等。如果内源足够强大,不需要外源支持也可以做到,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人靠外源支持。
试想,如果没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套强制性的现代教育制度,有多少人可以坚持20年的自学,直到成才?现代教育整体提升了人类的思维能力,靠的的就是强制性的长期重复训练,还有就是大量提示的环境。
为什么要上学,因为大家都在上学,不上学没出息。
为什么要上好学校,因为有好的教练,另外当你想偷懒时,周围的尖子生都在努力,他们在提示出你的差距,别想偷懒。这就是外源支持,作为个人,我们必须搭建起这样的系统。
其实,所有成功者,都是有意无意的,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内源和外源支持系统。
例如,成功者都能制定计划和严格执行计划。计划本质上就是一个注意力控制工具,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一步步的实现。没有计划,你就会不断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能专注,时间长了又忘了,结果一事无成。
没有计划能成功吗?也能,可以靠好奇心,这是内源的。例如很多科学家就是靠好奇心,一个问题解决了却引出更多问题,兴趣不断增长,知识不断扩展,最后遍历整个领域,成为专家或者做出新发现。所以,像我们国家靠钱来砸科研,是无法做出原创成果的,因为外源的支持不能深入,更不能长久。
知道到做到是一个漏斗循环系统:
知道是信息高速公路,简化和内化是收费站,消极过滤会让车直接死火,过了收费站再穿过曲折迂回的羊肠小道(不断追踪检视)最后才能抵达结果,这就是做到。
道理很多人都懂,怎么去做很多人也明白,但是,
知道,
做到,
重复,
总结反思,
再实践,
这条路是一条漫长迂回的路。
走到尽头的人都成功了,
那就是:知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