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跟朋友在网上聊天与朋友在现实中聊天给你的反差感极大,有可能他在网上聊天时是一个能够侃侃而谈同时有极具幽默感的人,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沉默寡言,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会相差这么多?在网上与现实中给人感觉完完全全是两个人。当然,很多说法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比如对社交媒体的认知方式以及网络的隐蔽性等等,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不同的社交方式前,我们展现的人格或许有所不同。
弗洛伊德——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其实非常的简单,认为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每个“我”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先来看看每个“我”都有什么用处吧。
本我代表人最原始的内驱力,什么叫最原始的内驱力呢?吃喝拉撒这些都是啦!其实就是人类所有的欲望。这是最早出现的“我”,为什么说他是最早出现呢,因为你一生下来本我就存在。想像一下小孩子,他们想吃就会哭,想拉就会直接拉,他们有欲望他们就会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小孩子之所以能这么“放肆”,是因为在幼儿时期,他们只有一个本我。
超我代表了人类人类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他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感觉听不懂对不对,其实他就是指的是好好先生与乖乖女,也就是你以一个好好先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对“本我”与“自我”起着管制作用,当本我说:“我憋不住了我想要在这儿拉屎。”超我就会说:“不行,一位绅士是不能随地大小便的,我必须去厕所。”
自我的作用在于寻求本与超我之间的平衡,他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满足超我的约束。还是举上厕所的例子,本我说要拉大便,超我说不行,必须去厕所,那么这个找厕所的工作就交给了自我。找到了厕所,三个“我”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三个“我”之间合理的分工和相互的平衡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自我在其中间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因此“自我”的强大可以保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如果“本我”过于强大,这个人对自己想要的自由就没有什么约束,他就会是肆意妄为,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过去拿会去抢,不顾这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如果“超我”过于强大,这个人就成了一个书呆子,他会按照所有的社会规范来,饭前饭后一洗手,与人交谈盯着你眼睛,说话不大声也不小声,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但是“自我”强大就可以满足“本我”与“超我”各种苛刻的要求,“本我”说我想要上天当宇航员,“超我”说你必须很刻苦的训练,“自我”说可以,锻炼就锻炼。然后他就成了宇航员。看到这里“本我”代表的是理想,“超我”代表的是实现理想的途径,而“自我”就是那个去奋斗的你。
但是这三者并不是一直都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某个“我”可能占据不同的主导地位,你也能看出,不同的“我”人格特点也是不同的。举一个例子,你去参加晚会,盛装出席,超我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至少比平时更强,他会要求你在晚会上做一个绅士,不能随便调戏女伴,不能在晚会上讲荤段子。但是如果此时会场起火了,你的本我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他会叫你赶快跑,如果你此时“超我”道德感比较强同时“自我”又比较强大,他就会叫你去救人。但基本上大家都会选择跑路。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很有可能通过手机电脑我们可以去展现最原始的“本我”,但见面之后“超我”占据主导,所以通过不同的社交方式,你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得以解释,但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他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这也是科学界无法认同精神分析和抨击弗洛依德的原因,意识无法被测量,但它确实存在。
既然这三个“我”之间的平衡是保障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那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比如我夏天想吃冰激凌但是我没有买到,或者我想吃冰激凌我就去抢了一个过来,自我又是如何平衡这样的尴尬情况的呢。我们下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