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情书、散文、随笔、似乎都是男人写的,到底是男人深情,还是女人深情?
这是一个由社会形态导致的幸存者偏差问题。
个人是偏好诗词的,就从诗词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的女诗人少而又少?为什么女人的诗作都是阴柔委婉?诗词也是文学作品,性质和情书、散文之类的性质完全一样,甚至更加高级,所以用诗词史来分析回答是完全可以的。
估计大家知道熟悉的女诗人也就只有李清照、鱼玄机、薛涛、最多还知道李冶,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为何在诗词史上留名的女性如此稀少?
是女人比男人薄情么?
当然不是。
是社会制度让女人无法正常地学习文化、表达内心。是男权的社会性压制形成了一种后天的意识,让女人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
女人是不是生来柔弱,情商、智商低于男人?当然不是的。
在母系社会中,女人的地位高于男人,社会资源向女人倾斜的时候,女人说话算话的时候,你敢说女人的心思,女人说的、写的不如男人?
是社会地位的分化,让男人和女人的文艺风格慢慢分裂成型。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发展,男女在社会分工上因为性别的差异出现了不同。 男子更多地参与广阔的社会实践,而女性则更多地退居到为男性社会服务的地位。 广阔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使得男性的思维方式更加缜密、冷静,思考领域更加侧重社会大事件。 相反,女性更多关注家庭生活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个人私情。
从诗歌的发展史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诗歌其实一开始是没有男女之分的。《诗经》中有不少女性作品,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区分出女性作品?看不看得出有所谓的阳刚、阴柔的文风?看不出的。我们只能从明显的女人说话的口吻在指责男性、或者表白男性,才能判断那首诗是女人的作品。
可见在早期的文艺作品中,女人的地位和男人是一样的。
没有谁更深情,没有谁更文采,没有谁更风格。
我们看到即使到了男性地位明显要高于女性的汉代,女人的诗作依旧风格大气、冷峻,并没有形成后来的风格,也经常有女子的作品出现。比如蔡文姬、卓文君这些有名的才女,他们的作品,虽有相思,却不阴柔。这说明女性在文艺作品中地位并没有随着社会地位的下降而改变。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唐朝。唐朝国力日盛,物质丰富、精神文明超前进步,制定了优待女性的政策,豁免了全社会所有女性的赋税,出现了首次专门针对性别差异制定的政策。
免除了女性赋税,让女人免于劳作,但同时使女性完全失去了社会地位,成为了男性的附着品。女性不需要工作,且不用担心生活来源,只需要岁月静好地生活,闲情就被激发出来了。所以中唐成为女性诗人,或者说文艺工作者的爆发阶段,我们记得的那几个女才子,除了李清照,大都出于这个时间段。
但我们看同时期著名的武则天、上官婉儿的诗作,也还是没有性别差。
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选一)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
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不说的话,看得出这是女子作品吗?
女子的才情,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输男子的,只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慢慢为男女性别差异演变出自身的文化。而到了中唐后期,儒家经学慢慢复兴,男女之防慢慢兴起,男性社会就开始抵制女性写诗了。
而发展到宋、元、明、清,由于理学的兴起,巨大的社会力量让老百姓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高门大户之外,女子能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的少而又少,终于形成了后千年文化女性和女诗人的一篇荒芜空白。
近代社会开放以来,女性文学工作者不断涌现。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中,即便有突出的女性,也如流星一闪,无法和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男性文学工作者相提并论。
回到那句话,这与人的感情无关,纯粹就是社会形态压迫下的幸存者偏差。
男性文学成就者,不过是占了基数大的优势而已。
可能几百年后,女性文学终将赶超,现在不就有这个势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