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王阳明,看他的知行合一。
他说,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他举了个例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你看到美色心生欢喜,开眉舒颜。你是看到美色之后,才决定开眉舒颜的吗?不是,你一看到,心生欢喜,眉头立刻就展开了。那个恶臭你已经闻到了,一闻鼻子就皱起来。你是闻完了,判定他是臭的,才决定皱眉头的吗?不是,你那个眉头一时开一时皱,都是和你的那个审美行为,或那个审丑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孝和悌,光说知道并不是知道;去做了,做到孝,做到悌,才能说明知孝悌。
因此,王阳明说,知、行其实是一个整体。古人为什么把知和行分开了呢?因为世间有两种人,一种人冥行妄作,一种人好说空言,不着实躬行。这是人的两大习性。王阳明的忠实信徒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叫“败人二字,非傲即惰”。傲是什么?傲就是冥行妄作。惰是什么?惰就是不着实躬行。这是最败人的两个字。
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有一种结论,说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都是你的习性造就的。
而“知行合一”最厉害的是解决人的习性问题。
从个人角度来说,“心即理”,最能帮你找到自己;“知行合一”,能够帮助你塑造自己、改变自己;“致良知”,最后帮你成就自己。
“知行合一”里有一个重要理论,就叫“事上练”,就是在事上磨炼。“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一”是“致良知”,是“惟精惟一”最后的那个“一”,是最高的规律,可以统摄其他的所有,也可以引发其他的所有,甚至可以变成每个人的终极追求。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一旦良知觉醒,人生就是一片光明。所有的困难挫折都挡不住他。当然,这种觉醒一定自困难、挫折中来。如果每个人内心良知觉醒了,人生的价值自然就会体现,人类社会就有希望了。
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它可以指引我们的一切,指引我们人生的成长,指引我们人生格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