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一年,我又去了墨尔本。
这次是趁暑假,送乐乐去那边读个插班。在我置身墨尔本的三周时间里,除了时而去较远的山区或海边“撒撒野”,基本上就是“扫街”。
墨尔本真的是个太适合“扫街”的城市了。
多变的天气——时而急雨时而放晴,一天里从早到晚恨不能经历四季,通透的空气,强烈的光影反差,缤纷饱和的色彩,以及诸如随处可见的自由涂鸦、肤色不同的来往人物、宛如置身天堂的小动物等多样化的元素,加上墨尔本无论城市面貌还是人文气息,那种含蓄而雅致,但又不失开放和活跃的气质,着实让作为街拍爱好者的我如鱼入大海。
之前写过一篇,叫《墨尔本故事》,这次,还是想延续这段故事。
只是我更想做一些演绎,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故事外的故事,就好像那句经典,“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对风光摄影师来说,往往需要在入眼的秀美风光中有那么一点亭亭玉立,会感觉更灵动,更养眼,也更显温柔,而不管站在那里的她,到底是谁,在想什么,以及如何看拿着相机的你。同样道理,对街拍者来讲,任何你在城市街头所偶遇所拍摄的,他或她,原本自有故事(不管是喜怒还是哀乐),只是作为拍摄者的你,并不属于那故事的读者,他不会“强求”你去以他的视角阅读,你也不关心究竟如何,你唯一在做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或者直截了当,或者蒙太奇,去裁剪、组合并定格。
于是,这原本被拍摄的主体——一个个自有故事的人们,因故事之外的故事,便成了街拍摄影师自己的故事,继而像出现在小说或电影里的人物那样,既抽象,又鲜活。
对街拍者来说,在城市街头邂逅的一个个瞬间,串在一起,沉淀、叠加和发酵,就成了其对城市的阅读,以及深埋在心的,柔情蜜意的倾诉。
关于此,之前我曾在“小密圈”里有过一段分享:
街拍有故事,不在于客观性,更在于主观想象。我很相信这一点:城市街头就是摄影师最好的舞台,摄影师作为导演,来往穿梭的各色人等,包括猫猫狗狗,都是可供其调动摆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这种调动和摆布不需要任何外在驱动,因为一切自有天意,摄影师只需要感知并捕获这种天意。至于怎么感知?我不知道,就像你不去吃小龙虾,就永远不知道其美味一样。
只是有一点很确定,在这样的一个千变万化且游离不定的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故事,其奇特之处在于,演员们自己毫无知觉(或者说,是作为导演的摄影师根本不需要他或她去知觉),只当镜头对焦并定格,故事才真正鲜活。
至于怎样去解读故事,一切都由观众,和演员无关,甚至和导演也无关了。
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在咔嚓那一声后,变得富有纵深和逻辑了。
很多时候,要让画面的故事性体现的更淋漓尽致,需要有一些“电影”感的,比如你会自动“脑补”那个瞬间的上下文,会假定一个时间轴,会设定开头,再加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作为画面的“导演”,摄影师理应具有这样的感性和想象。所不同的是,因为时间轴和上下文都是“虚拟”的,你“导演”的结果,毕竟还要体现在瞬间的定格上,所以,“决定性”瞬间就显得比较关键了。只是,电影有不同风格,决定性瞬间也未必有金科玉律,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
而感觉是微妙的,也是善变的,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着城市街拍的魅力。
比如,这墨尔本的天气,什么感觉呢?
常常是一天里全了四季,早上还阴雨寒冷,中午突然晴朗炙热,下午又多云转凉。置身这样的天气,我自己的体验,就和看到街头行人的反应那样,一会儿走在街上步态从容,一会儿在阵雨中狂奔,另一会儿,又在阳光下闲适畅意。也正因为此——很难预期的一种期待感,才使得在墨尔本街拍,如同品那百般滋味的咖啡,婉转而醇厚,如此美妙。
作为摄影师,又怎能不被瑰丽的光影所感动呢?
比如那天,傍晚回家的路上,车窗外突然显现出如此悦目的景致:远处是厚重的云层,这边则斜阳怒放,以至于地面建筑的亮色与天幕的暗调形成鲜明对比。实在舍不得放弃这样的光景,于是打开车窗,任冷风吹过耳畔,我只管频繁地按动快门。回头看,还真被我“撞”到不少美妙。
在朋友圈分享时,有人说,真的好webb呀,我想,也许这是对我街拍最好的赞许了。
就是喜欢如此webb,不为因为他是webb,只因我与他一样,喜欢这样的色彩、光影,以及虽错落却有致的纷繁而神秘的时光。
而更多时候,在有浓烈的色彩和强烈的光影对比的墨尔本街头逡巡,往往会有一种错觉,无论是伫立的高楼大厦,还是行走的各色路人,都是受邀来给这光影的丛林一些点缀的。沐浴并穿梭其中,到底是光影成就了这些画面,还是人与物构成了主题,其实都无所谓了。
音乐因旋律而有了神韵和内涵,那墨尔本的街头呢?因我的拍摄,也多了许多故事。
美丽的画面,色彩,形式,元素,就像优美的音乐一样,是可以聆听的,一旦入心,即便闭上眼,也能感受到。
那么现在,就随我一起感受,这故事之外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