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5日开始,到明天正好60天,共写40篇简书,47455字。回看这两个月,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人问我:每天逼着自己写,这不是自己找苦吃吗?我细细思量,苦肯定有,但乐更多啊。今天拾掇心情,细细梳理,总结出以下八点收获,供大家参考。
收获一,告别混吃等死。
人生有时就像一列火车,只有在不同的站点,旅客们上上下下时,才会有几许新鲜感;当到达正常时速,它的运行除了不断供给的能源,更多的是惯性的作用。
写简书前的我,就是那列匀速运行的火车:一日三餐,两点一线,空闲时间看看网络小说,追追剧。突然有一天,我厌烦了这种日子,因为我已经看到在生命的终点,我还是这样的我,只是换上一张鸡皮鹤发的人形面具罢了。
告别混吃等死,我的仪式是写简书。
收获二,开始学习觉察与分析。
开始写简书,是想通过记录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觉察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的得与失。码字60天,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记录事情发生时的情境,分析前因后果,挖掘深层次的多种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刚开始的几篇,都是这种风格,例如新事物不是拦路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收获三,找到自己的树洞,更好地疗愈自己。
有位心理学研究者说,倾诉是最好的疗愈。心灵深处的阴影,把它晒出来,让阳光抚摸几遍,阴影就会越来越淡。有些事,讲出来,你会找到同病者、过来人,你就不再在自己的内心继续演绎,当然,你也会遇到安慰者、鼓励者。例如你叛逆吗?、饮下自卑这碗黄连汤。
收获四,建造自己的解忧杂货铺。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简书,其实也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仅包括阅读量、评论数、点赞数,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深层次的需求。例如当你想骂人的时候,请先做几个深呼吸、好人不长命,你还想做好人吗。
收获五,进入开放的朋友圈。
以前我喜欢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发发感悟,这其实还是熟人间的交流,是一种封闭环境内的沟通,而简书不同,只要你写得好,你面对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读者。虽然到目前为止,我的粉丝仅有72个,但据工程师调查分析,简书粉丝过百的大概也就5000人。所以,好好写吧,不要担心没有读者。
收获六,我抛了块砖,收到了好几块玉。我写过好几篇观点文,其中有一篇当时就有人怼我:“喜马拉雅不背这个锅,学会区分才是重点”,也有人说“应该全然当下”,看到这些持不同观点的评论,我很开心,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找到了自己该修正的地方。详见关上喜马拉雅,一次只做一件事。
收获七,开始学习写作。
刚开始写,阅读量只有可怜的十几,二十几,厚着脸皮在朋友圈推荐一轮,阅读量超过五十就算不错了。后来看别人写的文章,发现有的文章的阅读量也少得可怜,这下心里就“较些子”了。再后来又去看阅读量大的文章,去分析别人是怎么写的。再然后就报了个写作训练营。
对于写作训练营,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说肯努力什么方法都可以:摹仿名家,看写作教程等,这些方法我都不反对。我亲身经历下来有一个感悟:不管什么训练营,写作班,主动学习才是王道。在我参加的写作训练营中,老师布置一个作业,一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及时完成,能保证作业质量的可能只有六分之一,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一般不超过十个。
收获八,重新开始追梦。
开始写简书不久,我就遇到了瓶颈——写不出了!——不想写了!但后来,有人告诉我:大量的输出必须有大量的输入。于是我开始阅读,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从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到老师推荐的书,还有名著等等,我突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于是,我又去参加了易效能时间管理线下课。有关这次线下课的收获很大,具体可阅读以下几篇文章:跑起来,我也能变得更优秀、蕃茄钟初体验等。
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有许多潜能可以挖掘,“我可以”,“我会做得更好”,这种改变还激起了对梦想的渴望。是的,我可以!我要追求自己的梦想!
啰嗦这么多,一方面是解答朋友的疑问,一方面也满足“自嗨”的需求,下面来个总结:综上所述,60天写40篇简书,47455字,得远远大于失,乐远远多于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