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4·23“世界读书日”了,2018年已过了近三分之一。
近来久不读书了,所以渐渐地心浮气躁起来,本来智商的朴素更加显得不够应付每天的琐事了。
年初本来想读几本人物传记,转眼又觉得不如历史小说有趣。然而付诸实践,却又很少读完几本书。
我读书向来随性,所以读书而又烂尾是常常有的。相比朋友一本书不完,绝不看另一本书的原则,我算是很没节操了。
此事不仅能看出我本不是一个能够坚持读书的人,更重要的能看出我向来的一个大毛病——爱发宏愿。所谓喜欢看书只是一种穷酸的表现而已,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境界”。
正如说一个品德好,大约是指这个人没有其他的技能和特长了,但是总要夸他一下,怎么办呢?找了一个没有衡量标准的地方去夸,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除非真的是道德败坏的人。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出现去夸他的情形。
发宏愿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发完过后便不再想起,这估计也就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功的原因吧!因为随便发宏愿的人,大都是没有坚强意志和持久用心的人。
只有在突然发现身边原本差距不大的人,在某一时某一点表现强烈而又明显的差别时,才会感到光阴易逝,岁月蹉跎。读书是最明显的了。
黄侃有一段关于读书论述,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所列经典古籍书目,非专门研究之人,我觉得也无需尽读,然而需趁三十岁之前做相当的知识储备,并在这七八年间持之以恒,收获肯定是极大的。
今时代,三十岁之前七八年,大约是可以追溯至大学毕业前后。而这段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自立,其次才是进修。而且这是一个极不鼓励人的时代,新“读书我用论”在现实社会中总能找到了一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依据。
尤其是作为培养文化通识和个人德性的经典著作,不仅费时难啃,而且很不实惠。古诗中也有很多不鼓励的例子,比如“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然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以,适当腾出点平时浪费掉的时间,偶尔翻翻书,倒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比较紧迫的。
我曾在一篇文字中写到:
“读书与思考的交织,是与先贤和哲人对话的过程,是与神圣和上帝交流的过程,是反求诸己和向内用力的过程,可能也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找一片心灵栖息地而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读书,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和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