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娃从书店回来,换完蛋糕,准备坐公交回家,才想起来自己没带交通卡,为了避免万一,准备提前换下零钱。先选择去刚才的蛋糕店更换五元钱,服务员说因为有录像无法更换(表示理解)又去了旁边的便利店求助,同样被拒绝。心里一阵心寒,最后索性做好没有零钱找的思想准备上了车,还好入口处有个零钱框,拿回了零钱。
这件事情让我有所触动,联想到前不久在地铁站碰到的一幕,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因为行动不便一时找不到电梯,闸口处的工作人员没有做引导服务,这位老奶奶一时赌气挡在了检票口处,引起一阵拥堵。
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事人“置身事外”的处世态度。这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这不关我事,我不管也不会管。由此看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及自扫门前雪的“处事哲学”根植于一部分人的心底。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你有可能有一天也会遇到尴尬的困难,甚至有一天你会变老,那时如果你碰到同样的情形是否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呢?我相信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然而此时此刻,想不到那么长远或者没有做换位思考。
同样的情况拉回到邻国的日本,同样的地铁站售票员甚至是经过的路人,当你问路时,甚至会把你带到路口,相信去过日本的人会有深刻体会。这是一种意识的差异。无独有偶今天在书店里看到了阿德勒的一段话。
当你的生活意识中出现了利他倾向,一定程度上证明你更多的实现了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这样的人更容易主宰生活,以及更有幸福感。我认为上升到国家角度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一个国家经济行为中体现出利他倾向时,更能体现出价值和影响力。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幼以及人之幼。多一些关爱和利他,生活会增添更多美好。
对于利他主义,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