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工,在人际关系中化被动为主动,一眼看到事情的本质。
简单来说就两句话:
不要为他人的困扰负责;
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谁困扰谁负责。
每个人生存的环境可以简单的分成两个系统:家庭系统、社会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领导、下属、同事、朋友等;家庭系统中,我们的身份有: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如何能使自己在不同的角色中,都能恰到好处的行事、说话?
学会分工,让我们时刻都能清楚当下应该如何做,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用下属、领导、家庭系统中的身份逐一说明。
身为下属
先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工作汇报中,汇报到一半,老板突然生气,你会怎么做?第一种情况:害怕,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肯定会让领导很失望;第二种情况:委屈,我已经很努力的工作了,你怎么还这样,发脾气,就不能好好说话;第三种情况:先不管领导生气,自己依旧游刃有余的继续汇报,讲解清楚,随着你深入的讲解,老板越来越明白,频频点头,最终把项目交给你。三种情况,你会是哪一个?
我们反过来看一下,害怕、委屈,都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我们被领导的情绪带动着,形成了自己的困扰。此刻,我们需要用分工的第一句话:“不要为他人的困扰负责”。老板生气,是老板的事情,是他的困扰,我不需要负责,只需要为项目汇报负责就可以了。如何做到?
只需要转换主语即可,把“我”换成“ta”。
正常思维:“老板生气了,因为我的汇报做的不好”。
转换后“老板生气了,因为他没有完全清楚我的汇报内容”。
接下来应该如何做,就很明了了。
身为领导
很多时候,作为领导时,也许会发现,有的时候你纠正下属很多次行为上的问题,不过下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下属还是会犯错,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此刻应该怎么办?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刻意的纠正下属的错误行为,而是影响他的认知。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认知决定的,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和处理方式,归咎起来是“认识”。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后,再告诉他怎么做,他才会彻底的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做复盘总结时,项目负责中的一位员工说:“项目进展的不顺利,因为对方不靠谱”,当然其中肯定也有他的责任,不过是把大部分的责任外推给乙方,而且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刻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启用第二句话:“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影响他的认知。
如何做?首先跟他一起分析说的话:“项目进展不顺利,因为乙方不靠谱”,里面没有他什么事,我们转换一下主语,把“ta”转换成“我”。
“项目进展不顺利,因为我拿对方没有办法”。
这样一来,可以激发下属或者自己,接下来应该如何做,如何想办法,使与乙方的沟通更加有效。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思维的转变,在工作当中,可以更加理智的对待问题,不用背负太多的情绪负担;同时,也能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成为高效能人士。
最想分享的是,“分工”在家庭系统中的应用。可能此刻的你,有很多疑问,就像我当初听到这个理论时,也是非常的怀疑,家,是一个讲究情面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如果用很理智的思考方式,会让家变得没有人情味,冷漠。思考一夜之后,我忽然察觉。
“分工”的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共情!
设定一个场景:“作为一名年龄30的大龄剩女,妈妈会经常在耳边叨叨,年龄不小了,应该快点结婚了,你看看你,也不着急,我都快愁死了,等等”。听到这些话之后,你的反应是什么?不耐烦的口气说:“好了好了,知道了,每天都说这些,烦不烦”。或许还会在不断辩论的过程中,吵架系数升级。妈妈的担忧、伤心,你委屈,难过,彼此沉浸在各自的情绪和感受当中,无法做到共情。
用第一句话:“不要为他人的困扰负责”。把句子的主语换成“ta”。
“妈妈很伤心,因为我不结婚”
换成 “妈妈很伤心,因为她还没有接受我不结婚的困扰”。
这样一来,就跳出了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能深刻体会妈妈此刻的感觉,再试着替换主角,妈妈不是在说我不结婚,而是说我姐姐,在为姐姐不结婚感到伤心,担忧,此刻你会怎么做,安抚妈妈,跟她聊聊。共情就产生了,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妈妈也能理解我。
另一个场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自己经历过的,当时毕业时,为了能打破“毕业即分手”的咒语,能最终在一起,我选择了跟随他,去了青岛,千里迢迢,在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同学,只认识他一个人的陌生城市中,倍感孤独,他有家人,有我的陪伴,我只有他。在这样的情景下,每次遇到工作上的不顺利,或者生活当中的不如意,抱怨的话就出来了:“都是因为你,我才来的青岛,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样的不顺利,什么都没有”。
在这样的抱怨中,生活的状态越来越差,不断的吵架,跟当时的初衷相背离,关系在不断的恶化中。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这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当时不知道“分工”的理论,我们来套用一下。
采用第二句话: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把主语中的“他”换成“我”
“我陪他到青岛,是为了他”
换成“我陪他到青岛,是我自己的决定。”
“他没有陪伴我,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换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找到问题的本质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后,开始分析自己的现状,最想要的是什么,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当然,相同的情景出现时,如果你是对方,用第一句话,就可以轻易的抓住问题的本质,放下自己吵架时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共情就产生了。
在后来的工作当中,需要跟不同的家长沟通,发现有一类家长应对起来比较困难,这一类家长抱怨情绪很重,觉得是孩子让自己不开心,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生活的很累,每天工作结束后,还要辅导孩子功课,觉得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孩子在一步步的拖累自己。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觉得孩子全是问题。在跟这样的家长沟通时,倍感压力,他的情绪会影响到我,现在想想,运用分工,放下自己的情绪,可以体会他的感受,看清问题的本质,共情。然后运用第一句话,毫无压力的说出自己对孩子的训练安排。
家庭中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了教会家长如何去爱,学会爱的本质:无条件的接纳。当我们学会如何爱时,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谁的困扰谁负责。
精确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分工是高效能的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