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八期笔记(2) | 写作是一场曼妙的遇见

4月20日晚,读写营第八期学习群里,张司令继续用她那极具亲和力的声音,跟我们分享了关于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 缘何称之为曼妙

1、为什么写?有发心。

写作是书写者对这个世界既直接又温婉的独特表达。通过文字,能够让读者们看到书写者的态度和人生思考。写作前的一个思考点,也是这趟写作之旅的出发点,就很重要。

你清楚自己这一篇要写的是什么吗?你写这一篇最原始的动机和冲动是什么?是因为一个事件的什么点打动了你?还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或者特别遭遇让你心灵产生过悸动?或者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发出了什么思考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想抛出来引发一些触动和讨论?

总结一下就是:要有发心,这是出发前的第一点准备。

以《回家的女儿》为例。这一篇中我想记录的是高中时期发生在我上一届女孩身上的真实事件,那是一个花季少女在放寒假回家的途中遭遇恶人并最终殒命的故事。这对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来说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以至于即使过了很多年我还是会偶尔想起来,并且为她感到深深地惋惜。我还想表达,一个农村姑娘想要走出农村是多么地不容易。

第一篇的写作时间是2022年的冬天,感性的人一入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件事。我清晰地记得,在那个午夜梦回,人在半梦半醒间,脑子里就忽然像做梦一般浮现出了一幅幅场景和画面——关于那个记忆中遥远的却从不曾忘却的女孩的画面。

那画面来得突然又强烈,让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至于最后在胸腔里形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憋闷。于是我顺手摸起手机在记事本里记下了那些画面。这就是最初只有1700字的《殇路》了。

因为那场景来得毫无预兆,所以我对它记忆很深。甚至还不止一次地想到过冯唐谈到写作时用过的一个词——“肿胀”。原以为那是他混不吝的调侃,可在那个瞬间,我忽然理解了。原来那急欲抒发的表达欲真的会形成一种生理上的憋闷,可不就该用“肿胀”来形容它最为贴切么?

分享这段其实是想表达,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欲望,如果不去化解它,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所以如果大家也有这样的放不下和肿胀,那一定要去正视它并且把它呈现出来,可能这就是你和那个故事的机缘,写它就是你的使命。

《秧歌》写作之初,我只是被《东北民谣》那首歌的歌词打动,“塞北残阳是她的红妆,一山松柏做伴娘……还有那句“爆竹声声落了一地红……”那画面对于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来说简直太美太动人,正是印象中故乡最打动我的画面。而当时又恰逢新年,我想把这篇小文当成礼物送给我记忆中的故乡。所以写作之初我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写出一种热烈。现在想,这也是基于发心而引发出的一种表达,传递的是一种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如此说来,关于写作,发心才很重要。只要发心立住了,其他的一切其实完全可以灵活多样、伺机而动。而这也是我想表达的写作的曼妙的所在。

2、写的是什么?明确主体和侧重点。

写作的两大主体,无非就是对人或事的描写和记录。

如果以人为主题,那侧重点就得放到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即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以及通过这些事表达出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所有事件、素材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呈现出你要表达的这个人。那他/她的成长经历、性格变化、主要事件等等就是表现这个人的素材。我的作品里,《关东往事》《母亲》《在细雨中远行》就属于这一类文章。

如果以事件为主体,那参与这个事件的人物和相应素材都得围绕事件去准备;即什么时间、地点、发生过什么样的事,这件事涉及到什么具体人物,并且大家在怎样的际遇下促成了这件事的发生?以及我们要通过这个事件表达什么、反应出什么?我的作品《大雨滂沱》《错赴》《哑戏》《回家的女儿》等就是属于这一类。

重点思考——列提纲还是灵感乍现 ?——讲究一期一会

关于写作前的构思,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先列提纲再写作,因为这样更有计划、有条理,写的时候会更顺畅;另一种是等待灵感乍现,跟着感觉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有灵性。

那到底哪个方法写出来的文章更好,更适合自己?我目前短暂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说,尊重当下,怎么写得顺就怎么写,适合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不同,还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中,这种感觉很像我们用心地做一餐饭、泡一杯茶一样,很讲究一期一会。

把每一次创作都看成是一种机缘,它没有固定招式,只讲究一期一会。

3、调整步调、发现问题及时沉淀——慢慢来、比较快

刚开始写文时,其实是很不懂得节制的,这从我高密度的输出上是能够看出来的。我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写完一篇文章后就把自己累得不行。

那时候吃饭睡觉根本就是混乱,熬夜是常态,到半夜三四点钟也是有的。写到兴奋处时人即使不得不睡了,也是浅睡眠,因为大脑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是白天,人也处在在半梦半醒间、好像现实和虚幻是同步进行,无论做什么、有没有在写,故事里的人物和剧情都会不停地在脑子里翻腾、上演。

虽然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整个人好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或者说是走火入魔了,这篇还不等写完,下一篇故事的情节又像烧开了的水一样汩汩地往外冒。逼得人步履不停。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体力被严重透支,现在想想其实有些后怕。这也导致我疫情期间中招的时间和程度比别人都厉害,因为那时候人还没痊愈,我也坚持带病去写文。

后来有意做了调整。一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克制;二是提醒自己每一篇都要保持差异、且最好每篇都有进步。

这也就变成了现阶段的不贪多也不贪快的写作状态,即使每天都写、也学会控制了写作时间。且每天只挑状态最好的早晚两个时段去写。其他时间让自己回归正常生活,或者尽最大可能去进行持续阅读。

因为这些年的亏空,我越读书越能感知到自己见识的不足,所以现阶段的自己还是以阅读为主。我的理想状态是每月保证一篇输出,大部分时间还是想放在持续不断的阅读上。我把这当成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蓄势待发。

因为一段时间下来,真心觉得书读得越多,思维越开阔,见识也就越多,再提笔时会自觉自动地注入更多思考在其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出现不单单只是一种记录和呈现,还能在每一个下一篇中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而这才是现阶段的自己最该呈现出的状态。

再往深一点儿说,这样做也能保证把生命中遇到的人、事、情通过自己的用心和努力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这即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因为真心不想因为自己笔力的不足而把它们白白糟蹋了。

4、怎么写?我把这个阶段形容为是建房子——缓慢上路、层层推进、同步改进

以前是随意写,尽兴写,一股脑地往前走冲、跑步一样地写,然后再去通篇的修改、润色和查漏补缺。

自从学会调整写作步调后,随之而来的写作节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再写故事,会按照故事的脉络情节缓慢上路,层层推进,一边推进的同时一边同步改进。

说具体一点,比如说一个故事里我开篇列提纲的时候就设置了十个场景,那我基本上每个时段只写出一个场景,然后就强迫自己暂停。空一段时间、下个时段再写的时候,为了情绪和情节的衔接会很自然地去读前边已经写出的部分,而这时候的读其实就起到了检查、润色、补齐和扩充的作用,这些都做满意了,再去推进下一个章节。然后再返回来检查、润色、扩充、修改,直至整篇写完。

如此往复,很多遍的返回去深加工,会让整篇文章地基更牢固,条理更清晰、下笔更严密和扎实,整体节奏也能变得更稳了。

而在整体的写作过程中,自己也能一直保持是在最好状态下进行思考和输出,即没累到自己也能保证文字是在最从容的状态下诞生的。

这个写作习惯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偶然一次听冯唐老师在访谈中正式地提到过,原来他就是这样写作,当时觉得又激动又眼前一亮,就把这个方法用得更加明确了。

现在,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写作能和读书一样,把它当成每天必备的生活内容,每天都能雷打不动地进行。因为我现在的理解是:读、写都讲究一个环境和沁润,我们坚持这样做,未必是为了追求数量。实在是天长日久的习惯浸染堪称功效无穷。

第二部分:好的写作离不开刻意练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1、开篇定调子 。

和每个人一样,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他属于自己的气质。而这个气质从出发开始写之前其实自己就有感应。关于这一部分的思考,在我写北漂题材以后,感触尤为明显。

和以往东北题材的故事不同,北漂系列的文章表达的气质首先就是不能再乡土化了,它甚至还得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设定表现出一些具体不同。

例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我想表达的是大城市中女孩子生存状态的渺小和无力,那文章里我就有意地用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火璀璨做布景;而《在细雨中远行》里,我想表达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一部分人生存状态的迷惑、困顿,所以文中就有了黑夜、细雨、雾气做元素,而人物设定也是摩登和时尚的,包括国际都市的场景设定、红酒杯里的浅倦迷离、浴缸里泡澡、主人公推的箱子、穿的风衣和高跟鞋等等,甚至用双线同步复述故事做推进形式,多处细节的呈现最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气质,而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在开篇之前就有了一些考量和准备的 。

2、再往细节钻,说一下“画脸”——润色的重要性

整体故事呈现出来了,我会再最后的阶段去跳出来去看看每个人的脸。这个脸当然是个代称,除了指人物的外貌和具体形象以外,还指这个人在文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人物个性是否足够鲜明等。

在写《回家的女儿》和《在细雨中远行》的时候,我其实有刻意修饰每个人物,想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上尽量做到千人千面,最好还能根据每个人物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LOGO和特质,来保证人物更立体、更鲜活。

孙小梅的洁白和冷面,候天来的天真和痴傻,包括他走路时候的一步一蹦高儿其实都是根据人物特质设计出来的;还有凉皮姑娘脸上芝麻粒一样的雀斑、公交车站话很密的交通协管阿姨、以及人狠话不多的公交车司机等,我都在创作中有意驻足去刻画他们。

我还有一点用心,那就是有意深度链接文中内容,可能这种链接是隐性的。具体说就是最近一篇文章《在细雨中远行》里亲人之间外貌、表情、动作习惯等全方位的描写与链接,通过这些描写能让亲人间微妙的传承看起来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进而呈现出亲人之间的亲情之美,而这种隐性的链接更能增强文章的意蕴。如张晓静和母亲脸上都有的天真的笑容、她和父亲眉间流露出的相似气宇、包括她性格中的坚强与敢于担当……这些都是后期润色之时的有意为之。

画每一张脸,顺道检验每一个人在文中发挥的作用是否足够或者配角描写是否多余或者用力过猛?还能检查每段故事章节是否表达完全,呈现出的状态是否是现阶段自己能达到的最好阶段等等。说是画脸,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成文后的润色、沉淀和检验。我想强调沉淀、润色和检查的重要性。

这些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真的认认真真去逐一做到,其实还挺难。起码对我这种急性子人来说,做到这点就很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写文时,文章写到画上句号的霎那,恨不得马上发出来跟人分享,让好朋友们赶紧看看并且能马上能跟我互动才好。而现在,我要求自己做到写完、不发,并且强迫自己停下来、跳出来、我要重新觉察和感受它。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前面的讲述和呈现固然重要,最后一步装修、精装修,才是看出风格、提升文章整体品味和质量的最关键步骤。

3、敢于表达,甚至下手可以狠!

敢于表达,曾经跟写作者有过简单交流,说的是遇到文章中一些晦涩、难写的地方该怎么办?甚至是一些还原生活中很现实的场景,比如——暴li敏感镜头或者爆cu口,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写不出来。

我当时回答他,“该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是主人公生活的真实世界,现实生活里他该是什么样就让他呈现出什么样?不要去干涉他。”

故事本身是借由我们的手产生并且成长、壮大,并最终在世间中发挥它自身价值的。如果因为我们主观能力的设限,势必会影响到文章最灵魂深处的意蕴和整体感觉。就像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加入写作者主观的评判一样,我们只是代笔,文中角色有他们自己的命运,评判他们的只能是不同的读者而非我们。

我们只能按照它原本的样子去呈现而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左右!所以,该有的激烈冲突和对抗表达我们也要敢写、并且写得坚定,所谓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结尾处那被拉得过分细长的剪影,《回家的女儿》中傻子天来戳破女主那一下,包括杀猪场面那一刀捅下去的直接描写,其实在写的过程中都挺下不去手,那就稍作停留让自己积蓄力量后多出发几次!这感觉其实很微妙,也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

还是那句话,写作根本离不开一个“悟”,这个“悟”在广泛又深刻的阅读中能找到,在尽心尽力的书写中也能遇到,包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真、踏实去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中,其实都有体会!写文人需要一颗七窍玲珑心。

4、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让自己和读者保持新鲜。

写作形式多样可能是每个写文人对自己的挑战。因为一种形式写久了,是真的会腻。我当初在写完《关东往事》、《村庄》和《母亲》这故乡三部曲以后,就强烈地生出了这种厌烦情绪。会本能地想要换个形式去叙述。

这才有了后面截然不同的《大雨滂沱》《大雪无痕》《错赴》和《哑戏》以及《回家的女儿》这一女性故事系列。

5、打破格式化,脸谱化,模式化。

不是好人一好到底,也不是坏人坏得就彻底没救,让人性回归到人性本身,承认他的复杂性而非完美性,这样文章的呈现才会更鲜活,也更耐看。

再来看那些经典著作,它们给人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甚至有可能我们在起初链接它们时,很难一下子就链接到它们的美和意蕴。可假以时日,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了以后再去看它,我们会慢慢地被它打动、慢慢地品出它的滋味。而它们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的余韵悠长、回味无穷。因此也经受住了时间和时代的考验,被后代保留和传颂了下来。而我想,这才该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方向。

6、故事越复杂、越精彩,情节越细腻、越耐看。

这是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写在书里的一句话。从一开始写小说起,我就懵懵懂懂地知道了这句话,只是那时是无意识地用,并没有提炼、总结出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句话在我读托翁和陀翁文学的时候会忍不住反复想起。并最终在恰当的时间点把这句话落到了纸面上。

写作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写《遗孤》的时候。写作之初,其实是单线描写。没有记者是二代遗孤这条线。在我沿着主线刘小栓的部分写完以后,说不上哪里不对,可就是一直觉得不满意。后来终于明白,是这么宏大的主题我只用一代人的故事去呈现显然过于单薄,所以这才衍生出了二代遗孤的另一条故事线。而用后面的故事去包裹前面的故事,在形式上我也做到了创新,读到最后会有点惊艳。而这个印象也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包括《风中有多雨做的云》,我用两个女孩的身体和心灵分别受到伤害的经历去讲述北漂故事;《秧歌》里,团长和高飞两代军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等,我用的都是双线叙述。现在想,这好像是我的一个表达习惯,这就呈现出了一个故事上再多加一个故事的表达,所以大家会觉得,我的文章读起来相对感觉厚重。

在托翁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且他的精彩和复杂程度就真的可以用巅峰来形容。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是高尚与卑鄙的结合,是诸多矛盾融为一体的呈现。《罪与罚》中,手拿凶器去砍人头颅的和跪下来亲吻大地去流泪忏悔的可以是同一个人,任人唾弃的妓女可能是灵魂圣洁的救赎她人的圣女的化身等等,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和书写中去细细体会。

7、最后再说说写作素材的来源

关于写作素材,我们写文其实能把自己周围方圆五里的人发生的事、产生的情能写好、写透就已足够!只要有心,身边的故事就足够多,写不尽!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访谈,说的是一位知名外国女作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家务和带娃,平时几乎从不出门,可她的创作灵感却是源源不断的。人们采访她时,她就说过,她的灵感来源都是身边人。为此,关于创作来源的说法我更加坚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980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78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868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98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92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2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1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69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9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9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3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4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4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33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5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