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馄饨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大馄饨、小馄饨,加上各色馅,当早餐,当点心,真真是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今天讲讲记忆里的馄饨。
先说个名字特别的馄饨,木鱼馄饨。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散文。
“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木鱼声带着一种神秘的感觉,终于有一天,他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着布衣、戴毡帽卖馄饨的老人敲打出的声音。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他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他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1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老人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想假若我碰上这样的老人,我也会深夜循着木鱼声去买一碗馄饨吃。
上海人爱吃小馄饨,尤其是女人。李安导演镜头中的小馄饨,是阔太们搓麻将时的点心,用镶了金边的小瓷碗盛着,量极少但皮薄隐约可见裹住的虾仁儿,像玉雕的金鱼。而旧上海情结甚重的王家卫导演镜头中的小馄饨,更贴近生活,如《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张曼玉饰)踩着高跟鞋走过咯吱响的楼道,跑到楼下弄堂口买一碗馄饨回家吃。中国卓越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日出》中描述的小馄饨则有反衬的含义,过着纸醉金迷奢华生活的陈白露拉着昔日恋人深夜在路边吃起小馄饨,她当时有句台词:“我一口气能吃三碗”。(这段文字摘自网络)
有年春天,在上海,和朋友在条里弄里看到家卖馄饨的,感觉是有年代的店,于是进去点了两碗馄饨,是大馄饨,要的是荠菜猪肉馅的。阿姨用搪瓷碗盛着端来,清清的汤里洒着切得细细的大蒜叶,还有几绺紫菜和一小撮虾皮,一下子就有了小时候的感觉。食物很容易让人怀想以前的时光。
宜兴竹海附近有家湖㳇小馄饨相当有名,也是纯精肉的馅,它的特别在于用的汤是大骨头煨出来的鲜汤,洒上香菜碎,有人喜欢在洒上点味美思的鲜辣粉,真的是至鲜的美味。也就难怪去湖㳇玩的人喜欢去吃上一碗小馄饨,临走再打包几份带回家。
对食物的追寻其实是在分辨寻觅着过往熟悉的味道,感受着被温暖时光包裹起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