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我的想法被书中的德顺老汉影响得太深了。如今再读,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德顺老汉的视角
德顺老汉是加林和巧珍恋爱的见证者,当加林抛弃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时,他痛心地对加林说:“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
加林好高骛远,他语重心长地对加林说:“浮得高,跌得重……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为人的老根本不能丢啊……”
当加林失去县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时,德顺老汉专门在他回村的路上等他,鼓励他坚强地面对现实,他说:“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也就是说,在加林面对事业和感情的难题时,德顺老汉的声音一直在影响着他。其实也影响着读者的判断。
在德顺老汉的身上,作者赋予了他美好的品德,使他成为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以德顺老汉的视角来看加林和巧珍,一切都变得比较简单。加林好高骛远、始乱终弃、见异思迁,而巧珍则忠贞不渝,有着金子般的内心。这种判断是符合道德的,也是简明的。可是,这种判断会影响我们认识人物的复杂性。
二、高加林的挫折与变化
路遥在写这篇小说时,是“抱着兄长般的感情来写这个人物”的。他说:“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不该一味否定高加林这个人物。
当我们深入理解高加林这个人物时,也许会打破对他的某些看法。在他步入歧途前,他经历了大量的挫折。
首先是被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了他教师的工作,他失业了 ,只能去种地。高明楼是村里最有权势的人,高加林以后的前途还得仰仗他,所以高加林的父母不但不能为儿子撑腰,还告诉加林见了高明楼要笑,并且让高加林去给高明楼送茄子来讨好他。
接下来的打击更为沉重,高加林发现他根本当不好一个农民。种地,他受了伤。卖馍,他不好意思吆喝。去县城掏粪,受尽奚落,还和人打起来,弄得满身脏污。村里的井水不干净,他好心放了去污粉,却被缺乏科学知识的村民们误解……
做不好一个农民,在农村里待不下去,这意味着高加林人生最后一条路也被截断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面前:靠他自己是很难翻身了。
接下来,他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首先是家里的亲戚,他的叔父。不过,廉洁正派的叔父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他的叔父调到县城里当劳动局局长,高明楼开始心虚起来。高明楼联手一心想讨好领导的副局长马占胜,给高加林找了个工作,让他在县委通讯组当通讯干事。
命运的捉弄是无情的,曾经夺走高加林工作的仇人,现在居然主动给他找了理想的工作。他如果是有尊严的,是清高的,那他应该拒绝接受,继续做他的农民去。可是他却答应了,在骨气与理想中,选择了后者。
三、对爱的期许与现实
英俊有才华的高加林,无疑是爱情中的受益者。
巧珍帮他卖馍,给他买烟,在失意中给他无穷的安慰。如果他愿意,巧珍会把一生都奉献给他。黄亚萍给予高加林的则更多,她给他购买时髦昂贵的服饰,和他谈论文学,更重要的是,她许诺他一个光明的未来,他们将在南方的大城市拥有更好的工作。
可一切都是缥缈的,根基不稳的。正如《伤逝》中涓生反复在脑海里浮现出的“前路”一样,哪怕现实冰冷,那幻想中的道路也一直在往前延伸着。
涓生和他一样,都曾在失意时躲进图书馆里,也都希望在女性身上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眼中的自己,是未来的自己。他们理想的爱人,也不是现实中的爱人。
涓生的梦破灭了,于是有了子君的离去。高加林的梦不断地膨胀着:县城,省城,南方真正的大城市……禁锢的心终于要冲破枷锁了,黄亚萍将带着高加林去往梦想的境地。
《半生缘》里石翠芝对许叔惠有好感。叔惠深知他们家境悬殊,所以对翠芝一直不抱有幻想。这种理智和清醒是高加林所没有的。没有经历社会锤炼的高加林,心里有着孩童般的天真。
高加林高估了爱情的作用。他不但没有凭借爱情一步登天,反而因为恋爱得罪了人,失去了他无比珍视的工作。一个巨大的气球被戳破,所有关于梦的影子都消失不见。
其实,就算高加林的工作不出问题,黄亚萍的父亲会同意他们结婚么?高加林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黄亚萍,而黄亚萍的一切则是她父亲替她安排的。在高加林出事之后,黄亚萍的父亲批评他们,说他们太爱感情用事了,身上小资产阶级的东西太多了。可见,黄亚萍的许诺都是虚妄的。
就连加林曾看不上的巧珍姑娘,也不是他想娶就能娶到的。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可是村里最有钱的人,而且他的眼里只有钱,为了省钱,他不让巧珍上学。他的大女儿嫁给了高明楼的大儿子。他看中马栓,也是因为马栓为人老实会做生意。而高加林家庭贫穷,刘立本根本不同意巧珍和加林在一起。
加林的认知和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不禁想到祥子。虎妞有钱却相貌丑陋,小福子人好、漂亮但不清白,祥子都看不上她们。不过他也没有别的选择,最终还是落入了虎妞的圈套。在某种程度上,加林跟祥子很像,他们只能在挫折中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四、关于结局的猜想
在小说的结局里,巧珍和马栓结婚,巧珍还跟高明楼求情让加林在村里当老师。其实我一直觉得,这种结局都是作者美化过的。
那是四十多年前,高加林的村子里,人们思想并不开明,婚姻大事靠父母安排,自由恋爱并不常见。在巧珍家,连她刷牙她父亲都嫌她丢人。失恋对于巧珍来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所以,当马栓在巧珍失恋后上门提亲时,巧珍会担心因为自己“名誉不好”,马栓会嫌弃她。
在《伤逝》中,涓生猜想子君回家后的结局,“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的父亲——儿女的债主——在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而事实上,子君的死是迅速且缺乏悲剧氛围的,熟人说起她的死,涓生仔细问起来,那人却说:“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
子君和巧珍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而且子君陷得比巧珍深些,离开了涓生,她的人生彻底完了。巧珍呢?如果没有开明的马栓,她的命运会好么?
高加林失去一切回到村里,讽刺的是,失意的他仍需要女人——一个被他深深伤害过的女人的帮助。如果没有巧珍和高明楼求情,他大概除了种地也很难有别的出路了。
五、结语
对于祥子、涓生、高加林,甚至是子君和巧珍,我很难去评判他们是对或错。
小说《繁花》里,小毛要结婚了,他跟上帝讲,上帝却一声不响,像一切都由小毛决定似的。其实小毛为什么会突然结婚呢?是因为他和海德的妻子银凤的事情被海德发现了。为了保住小毛的面子和性命,小毛娘赶紧给小毛物色了合适的女子,让他赶快搬出去成亲。这些事,小毛娘、海德、银凤,甚至阿宝,全都知道,唯独小毛不知道。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一个“像”字,一切都染上了人间的沧桑……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