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2
亲子锦囊一(YY老师)
一、父母教练是什么?要做什么?有哪些角色?
1、陪伴者的角色
a、静态陪伴
我们很多父母,尤其是爸爸们,是静态陪伴,孩子在画沙画,捏泥人,你在刷手机甚至是很吵的抖音。你和孩子就像两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交集,这肯定是不恰当的陪伴方式,要赶紧纠正。
b、动态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互动式、有深度的陪伴,需要适时的鼓励,恰当的支持。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当孩子站在三叉路口的时候,才是真正需要你支持的时候,你对她的反馈,支持和引导,将是决定她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2、支持者的角色
YY老师举了杨澜的例子
杨澜说:失败并不可怕,不敢尝试才可怕!
因为任何一个失败挫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成长教育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不敢去尝试?
过度的紧张和持续的压力,是造成大多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她们不愿意尝试挑战的原因。我们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她们接受压力,也不是逃避压力,而要学会帮助她们缓解压力,跟她一起寻找向前走的可能性。
其实压力也并不可怕,恰当的压力反而是所必须的,会让她有一个更优秀的表现。
可怕的持续的压力,一滴水没有任何危险,但是持续的水滴,会撑破气球,很多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父母亲自沟通的渠道很少,父母也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上完课后父母的问题
上完课,我们家长可能会迫不及待地使用用很多清单,让孩子开始吃青蛙,时间安排得太过严密,孩子都没有玩的时间,挑战太大导致孩子没有办法调节这种本能的紧张所形成的巨大的压力。只有我们父母及时帮助她们调节这种紧张情绪,让她们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健康成长。
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要帮她一起看看饼图和日程,看周末是否可以调节时间的规划,适当安排外出,她们所喜欢的运动。
3、反馈者的角色
孩子们碰到问题是,期待得到的是温柔指导,不是批评和指责。
我们要做的是提醒,是不带情绪、客观的反馈,而不是监督指责。
我们要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孩子找到答案,可以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孩子共情,不做神一样的父母,把我们的记忆拉到我们的孩童时代。
当然规则清单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清单 ,否则父母的标准不一致。
面对错误和失败,学会培养孩子永远下一步的思维。
对此YY老师也举了孩子掉东西的例子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孩子你怎么老是掉东西,而要引导她们学会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降低损失;
共情告诉她们自己小时候也掉过东西;
引导她们在清单里增加对贵重物品的检查,变成直接的行动。真正避免重复的错误。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感叹有多晚,重要的是知道彼岸在哪里。
二、那知道了我们想要到达的彼岸,我们该从何下手呢?
学龄前,小学阶段,初中不同阶段的孩子,要养成的习惯都不一样孩子不像成人那样有意愿,特别是已经较大的孩子,我们要找到,观察她们的兴趣点,轻轻地推着你的孩子前进
习惯可以养成漩涡,在一个点上持续去发力,找到这样一个发力点
三、课后家庭会议很重要
1、先收集孩子要做的事,不评判。讨论,列出下一步的行动清单,
2、聚焦一个目标,重点关注,不贪多。重要要做到,并为做到创造条件。
3、其他好习惯,不是不管,同步关注,鼓励做好。
4、饼图清单张贴出来试运行一两周。
记录实际时间轴一周,对照设定的饼图看是否完成,分析原因,重新评估,调整饼图和清单。
5、自己的日历上排出亲子践行的各个时间点。并提前安排好家庭会议,清单讨论时间,周检视时间等。
四、践行期的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30天会有新鲜感,会很主动去做
第二个30天,会比较疲惫
第三个30天,形成习惯,就会自动化了
我们家现在很明显就有对番茄钟的抵触情绪了。
她作业比较多,可能有些对于她来说比较困难,然后就会觉得很烦躁,再让她列清单,用番茄钟,她就会觉得太麻烦了。
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她,然后帮他一起评估她的设置的目标是否合理,她的流程和步骤,
我跟她说清单只是行为的标准,并不代表标准的行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可能100%做到。清单只是参照。我们今天做不到,不是明天不做的理由。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什么原因没做到。是不是清单不合理?需要调整。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日检视,明天要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
五、如何帮助孩子?
1、共情
a、先共情处理好情绪。
帮助孩子之前,花些时间给自己解压,调整到最佳状态
b、倾听
先认可孩子的感受,再想办法解决情绪。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做法,复述孩子对你说的话。建立和孩子的链接。
c、接纳孩子的现状,然后以你温柔的手轻轻地推着她前进。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对她的尊重。
孩子需要的不光是加油,你再努力些,你可以战胜它!
d、我们不应该,只是埋怨她说,你为什么没有又做到?其实一开始我们应该将他她没有做到视为正常的范围内的事情。放下我们的期待,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她,共同迎接新的挑战。
做不到有什么关系呢,调整持续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一件事情没有结果,是因为你做的还不够。
e、在事先计划活动的时候,我们就要把预热所需要的时间纳入其中。我们如果做好了心理上和时间上的充分准备,更容易把控自己的情绪。
我们作为父母教练。首先要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父母的焦虑,高期待,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的焦虑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加重孩子的焦虑,最终导致孩子放弃逃避,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放弃番茄钟,放弃清单。
控制型,或者焦虑型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焦虑的孩子。本质上,焦虑所带来的这些表现,都是一种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就是我必须要做的更好,才能让自己很安全。
f、童年的焦虑,给孩子带来完美主义,刻板主义,不愿意尝试,做事犹豫不决,希望保持现有的规律。所以一些比较大的变化,都会让孩子更焦虑。
做事情拖拉,看上去跟焦虑没有任何关系,实际就是一种逃避战术。
拖延行为的核心,就是焦虑以及逃避焦虑。
g、作为父母,我们常常看重的是把事情做完,却忽视了孩子在做这件事情时的厌烦,紧张,难受的感受。
比如,你到时间作业没做完,但是睡觉时间到了,去催促,孩子的状态是很糟糕的,重复性和规律性越强就会让孩子感到安心。
所以,我们要一点一点的变化,让她去重复做,就更容易适应,但是很大的变化,孩子就会受不了。
所以为了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可以制定一个每周挑战,在这一星期里,并不强求每个要做到,但是我们鼓励她朝着这个小小的挑战迈进。
记录挑战成功的时间和数量,如:一周三次早睡早起,你做的特别棒!等等我们要看到那些做到的时间,以及反馈。
所以记录对我们很有帮助,轻轻地推出孩子,走出舒适区,逐渐去适应这个计划。
在每一个挑战背后,父母要去思考:
孩子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从哪些方面去支持她,战胜这样一个挑战,
所以需要有深度的互动式的陪伴,我们才能够去观察她。
低龄的孩子不是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她所需要的支持,我们父母要有互动式的陪伴,有互动,我们要把你要做什么变成:让我们一起做什么。
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也不要急着去指责,试着去理解她,抵触或者发脾气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因为不想做个失败者,她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就拒绝挑战。
亲子时间管理锦囊2
我们父母会有三个阶段:
一阶段不知不觉:
我们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用错误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多用训斥吼叫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而自己还浑然不知,也不知道有什么问题,都是靠催靠吼,快点快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二阶段后知后觉
事情发生的当下,知道不能用吼叫唠叨,训斥的方式,能够意识到自己不对,但是很难控制。还是会吼叫,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所以长久以往会自责内疚。给孩子的标准也很不统一,起起伏伏,习惯很难养成。
三阶段先知先觉
也有情绪,也会发火,但能控制得住,及时踩刹车,如桌面乱做作业,怒从心中起,话在嘴边上,但是能够想一想,过过脑子,话在嘴边忍三秒,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的正确的方法,完成当下和孩子的互动。
所以当我们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孩子达成正确的目标和结果,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淡定,从容的妈妈,这是我们需要练习觉察的目的,练习我们知觉的部分。
这个可以透过我们的打卡完成,父母教练解释来完成,这是我们要写父母教练日检视解释的原因一。
写日父母教练日检视的目的二
我们要对今天的行为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我们的情绪和理智不在一个通路上,所以当你的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很难理智的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个判断,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事情时候,你才会比较比较理智的,或者是当事情结束后,我们才能够从当下抽离出来,也才能够比较理智,所以每天晚上我们要抽10~15分钟做一个反思,在做父母教练日检视的时候去回复每一天,当天的行为是否妥,这就是让我们客观的认识每一天,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
做父母教练日检视的第3个目标:
帮我们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
两天的课程都是标准方法和工具,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和所有的场景,所以必须在90天的践行中不断的反思,然后作出调整,再应用到实践,我们才能够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家的孩子的定制方案。
所以YY老师说,我们只是学和实践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每天的实践反思,每天写检视,通过日检视这种输出方式,去回顾我们的每,将所学到的知识,结合每天所用作出一些调整。
也能够找到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找出我们可以做怎样一些调整和及时的应对方法,再次运用到第2天的实践中。
每天每天都不断去循环,能够试用我们家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多。
怎么写日检视?
首先找到下一步明确的行动方向。
思考所有的问题的背后一定有解决的方案。
永远下一步一定要找到当前的条件下,我有什么可以做的。
比如说,我是不是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你能不能帮助妈妈这样的,让孩子提前表达我们的需求,让孩子积极思考,她会做出怎样的行为可以帮助到我们,这样的反思就比较有营养。
好的解释包括三个部分:
还原事情的经过,
对事情进行反思,
明确下一步。
当你想发火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你想要对错,还是想要结果,这样才能妥善交流,达到良好的亲子沟通,结合我们的所学。
检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检视做的不好的地方。
检视做得好的地方:回顾今天为什么做得好,找到做得好的原因,把这些成功因子复制,创造更多让孩子做得好的背景。
那么做得好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负向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老师讲的太好,很多都是我们现实当中所碰到的非常具体的问题,所以就是把笔记记得很详细,希望能够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