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事让我回答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如何缓解每天都很丧的精神状态?”我从陈海贤老师的习得性无助的角度分析了一些,然后提了一些想法,今天要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忽然想到,其实《对生命说是》何尝不是最好的回答呢?
——题记
先说说什么是“丧”?丧是“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的无力感,放弃挣扎的绝望。“丧”应该就是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中讲到了“狗得抑郁症的故事”,塞利格曼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来总结B笼子里狗的表现,叫做“习得性无助”。人也经常陷入这种习得性无助中。比如:工作压力会让我们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工作进度了,所以破罐子破摔,干脆宕机了。失恋也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的爱情了。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在。
国内很多心理学家都推荐过这本书,武志红、张德芬尤为推崇,本书只讲一个核心观点:生命本身没有问题,所有你认为的“应该是……”,其实都是对每一个当下的否认和推拒,这个推拒的行为很难产生积极的效果,你会陷入自责、焦虑、痛苦、内疚、羞愧中,很难拥有力量,因为陷入痛苦不能自拔比拥抱幸福难得多,如果你陷入痛苦中,只能说明你乐意痛苦,别无其他。那要怎么办呢?承认现状,直面它,对生命说是,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当下的承认和认可,承认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痛苦就在无形中化解了。这本书我在不同的机缘中看了两次,一次是工作顺利,生活顺心的时候,这样的心态让我很难意识到书里到底真正表达了什么。第二次看是在我处于深度自责和痛苦的时候,无边的愧疚感和习得性无助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俗小说的浪漫剧情都没办法躲开难过的气氛,偶然间再次打开这本书,我记得这一次我无数次的落泪,因为这本书忽然间变得豁然开朗了。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有的困扰都消失了
困扰给你提供了一种保护,让你反对生命、反对欢乐、反对爱。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当你对它说它不应该如此,它应该是……那么问题将会变得更有力量。你不断地尝试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尝试改善我自己。你试图去变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这是唯一的区别。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个接受的当下,所有的问题消失了。我没有变得完美,但我开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人曾经变得完美——因为变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
二、你不等于你的头脑
人类进化的结果导致了大脑只关注危机和那些让自己担忧的事情,大脑的运行机制就是找缺点,制造问题,如果你完全认同你的大脑,那你就会发现你永远在关注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所以要对自己的念头时时保持觉察。而真正让我们觉得幸福的可能是来自于身体的体察,看到的美丽风景、暖风吹拂发梢、远处的落日余晖,这些才会让你温暖。
大脑习惯制造痛苦,痛苦、自责、愧疚是大脑的惯性,痛苦模式是你的心理舒适区,虽然可能让你难过,但是大脑确实习惯的,它觉得安全,这就是为什么改变很难,决心成为快乐的人之后的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会退回到痛苦的,因为只有靠持续不断地喂养大脑才会觉得安全。
你可以选择冒险走出你头脑的舒适地带,花些时间关注个人生命的体验。你需要做出努力去摆脱那把你钳制得紧紧的头脑,而当你这样做了,生命从此便将展开舞步,你整个生命将跳出一场嘉年华,你将收获一场喜庆。这一点是武志红经常说的。
If your happiness depends on what somebody else does, I guess you do have a problem.
三、消极想法即“自证预言”
奥美有过对全球女性的调查,结论是只有2%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满意,其他98%的女性都对自己的身材。我妥妥地属于那98%,永远觉得自己胖,不好看,不能悦纳自己,为啥你不能悦纳自己?笑来老师讲过,人生可能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时候爸妈主导的“你不行,我行”,爸妈会纠正你哪里错了,这些否定成了你最早的价值观,等长大了,如果个人心理不主动成长,你会永远处于“我不行”的阶段。
陈海贤老师观察自己的生活,发现一天资产处有80%的时候会和孩子说“NO”。我们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希望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但是这永远不会成功,所以我们永远难过。一旦别人对我们的错误判断如“笨”、“蠢”被我们承认了,这些观念会反向的塑造我们,我们就会自发地把自己限定在无能框架里。《怪诞心理学》里就讲到了星座和个人性格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相信星座准确的人,个性与星座描述的个性十分相像,但是不相信星座的人的性格表现与星座对应的性格偏差很大。其实是因为信仰的反向塑造,这是“蒙哥马利翁效应”,即自证预言。
四、如何停止你头脑内责备的声音
作者认为要对自己情绪觉察,知道这是大脑的担忧,并不是事实。对你自己说:“停!这是个旧档案,是我儿时的老电影,它不能干预现实生活中的我。”大脑做的事儿是对事实做判断,判断给我们压力,它让我们对我们自己感到不舒服。一个判断是一场自我斗争,一个对于你自己真相的否定。而在斗争当中,将不会有达成。它就像你的左手打右手,这样子的争斗,不会有胜利者。
所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它们不关乎谴责,它们只是需要被看到和理解。看看你过量饮食背后的无意识原因,你有机会了解到它在保护你免遭什么伤害——关乎你过去的一些事,而且是一些已经画上句号、没有被延伸到现在,你不需要去处理或解决的事,这跟现在毫不相干。
如果你内心深处仍然紧抓着“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信念,试想,当你假装你不再拥有那个信念时,将会有什么发生?最终无意识的行径会证明你的信念是真实的。运用你的想象力——它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工具,能量跟随想象力。
所以,想象力实际上能够影响我们的大脑线路。同时,你可以开始集中考虑你的生命中有什么是对的,这远胜于麻木地找寻错误!
假如你仍然让旧信念栖身于无意识里,不做验证,那么你便不会有选择,它们将继续操控你的生命。问问你自己,继续以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度过你余下的生命,那感觉……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