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像没什么写的。但想起一件事情,就是不同的人在职场上,可能际遇和环境都是差不多的,但时隔几年以后,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除了个人努力程度、悟性天赋、运气、所处行业、所处平台等等要素外,我今天碰到的事情让我觉得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对“边角料时间”的处理方式。
上午是周一,被拉着和项目组10来人开周例会,开会的方式是每人轮流介绍自己的项目进展情况,除了个别项目以外,每个人互相之间关联度不大。那么就变成一个人汇报时,其他人就放空了。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人都是貌似在听,要么玩手机,要么一脸茫然。
但我观察到X君,这个人是自我管理的典范,个人才华和能力都很强。我今天恰好挨着他,我发现他一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全场除了必要的聆听和交流外,没有停歇。
会后,我和他交流了一下,他很自然地说:思考不能放空。我也没记录什么,我就是把我听到的概念、数据进行了记录、发散和提炼,。比如XX说了银行手机信贷的事情,我就试着从他所描述的内容中去设想和建立这个业务可能的业务框架和流程,那么开完会,我大概就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了。即使是一知半解,但因为是自己思考得来,不管是否适用,就算是做了一次思维的体操训练吧。
听完,我倒吸一口凉气,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来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上到庙堂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但他们的差距最后可能何止万倍。之前,我好像是是从一个新东方老师那里听来,他的一个外语系同学抓住一切机会背英语单词,去看场足球比赛,也要把看到的东西全部用英语说出来,这种执念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反正是赢取了最大翻译社的千金。这是题外话了,总之,就是厉害的人,往往会充分的利用资源为自己所用,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或者是人脉,最后形成滚雪球的马太效应,慢慢拉开与别人的差距。而随处可见的我等平庸之人,只会在开会的时候脑筋生锈,一脸茫然。
今天的话题好像有点飘忽,但谈到如何对待时间,采铜的《精进》中有一段话值得抄录: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对照上面这段话,我们这位X同事,就是把开会也当成一个郑重的事情来做,并在其中找到了突破点和价值线。
找到差距,发现问题,也是好事,只是要思考和执行如何去模仿、降低差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