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开学季又到了。
又将有一股股清流汇入高校的各个专业。
回首去年6月,志愿填报仿佛是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高考前夕,老师总会跟学生说:“先把高考考好,其他的事情你们不用想。”事实上,无论你是名列前茅还是名落孙山,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要去哪儿,要读什么。填报志愿的那几天,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开大大小小的会议,捧着两本厚重的高考指南挑灯夜读,甚至还会参加几个饭局,听听那些“过来人的意见。”
辛辛苦苦付出了三年为的是三年后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却在三天内就草草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想想真是有趣。
这些“宝贵”的意见中,大致逃不开以下几种:“选金融专业,将来收入高、赚钱多”;“选法律专业,将来出来当律师,社会地位高”,而中文系像是一位被打入冷宫的后妃,向来不被待见,受皇上们幸宠的都是政经法这些当下社会最热门的专业。
只是当年的我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固执地填报了中文系,这也使我无法回避来自亲人朋友们黯淡的眼光以及种种质疑。每次聚会,总有几个亲戚,噎得我说不出话:
“怎么去选中文系,将来就业不是很困难吗?”
“学校还不错,就是专业差了一点。”
作为一名中文人,时时刻刻都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误解:
“你们中文系的人是不是天天就是看小说?”
“中文系的人是不是都特别安静、文艺、暮气沉沉,与现实脱离?”
很多人会认为志愿提交的那一刻就大致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决定了你这辈子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仿若你读经济学专业,将来一定会成为银行的高管,如果是法学专业,将来一定是一名律师或法官,而中文专业注定就只能拿着卑微的薪水爬格子。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标签思维的体现,用一块标签诸如“法律人、中文人、新闻人”就定义了他们的一生,职业甚至是性格,而忽略了每个个体的特殊性,是不是太过狭隘了?
专业,真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那么重的分量吗?
在我看来,专业重在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非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甚至是命运。读经济专业的人思考问题时常常是从经济的角度切入,读法律专业的人则是惯用法律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读中文系的人,正如王蒙所说会用文学的方式与周遭世界融合。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爆炸时代,专业知识通常是面临大一刚学大三就濒临淘汰的局面,因此,身处这样的时代,重要的不是你大学阶段学了哪个热门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培养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大学四年选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热爱的专业,不用去背负太过沉重的未来,只需潜心读好当下的书,毕竟人生中可能唯一只剩这四年不需要苟且,而可以想想诗和远方的事。并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只愿你我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