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属货币
(1)雅典金币和铜币的故事:
最早雅典城邦使用统一铸造的含金量相同的金币,后来随着城邦的税收无法满足公共建设和战争的费用,那么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于是将持有的货币的含金量减半换成等量的铜重新铸造成货币,这样手上的货币数量立马翻倍。
但当这种货币流通到市场上,人们更愿意先花掉含金量低的货币来购买物品来赚取中间的差价,而商家为了不亏本则会抬高物价。这样使得人们更不愿意用含金量高的货币支付,这样导致流通的含金量高的货币越来越少,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
同样政府通过税收收来的货币也变成了含金量低的货币。但为了解决财政刺字,只好将货币的含金量进一步减少,创造出含铜量更高的货币,这样不断循环,最终流通到市场上的货币变成了铜币,通货膨胀也随之发生,而此时一个金币可以在市场上兑换很多个铜币。
2.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本位制: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1)金币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1717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在担任英国铸币局局长期间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在3英镑17先令10.5便士。
1797年,英国宣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了含金量,银币处于辅币地位。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币本位制。
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度持续了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告解体。
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国际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时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
(2)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须把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准备金,通过无限制供应外汇来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采用这种币制必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与之相联系的国家的货币,本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英国的海外资产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而美国则大发战争财,变成了债权国。战后,除美国仍坚持金本位制以外,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稳定,需要持有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3)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
二战过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确立了各个国家发行钞票,必须以美元和黄金作为储备来发行。这为二战后的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体系霸主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世界当时有280亿的黄金储备,其中220亿掌握在美联储手上。全球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汇率,贬值不能超过1%。
3.国债担保的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元确立了霸主地位后,不断超发了,超出美国拥有黄金储量的12倍。1959~1971年,随着各国的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了50%。在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不在与黄金挂钩。自此之后美元从与黄金挂钩变成与国债挂钩。
发行国债是因为政府收支不平衡。货币流通的过程大概如下:
(1)财政部发行国债,印好债券。在一级市场拍卖,一级市场的银行、金融机构购买国债时,往往可以获得一个折扣价,于是财政部获得了美元。
(2)这些机构再转手把国债卖给美联储,然后这个机构在美联储的账户里面就多到了对应的存款。
(3)财政部通过公共建设服务、军队等一系列开支将美元流通到人们手上,人们获得了钱后会进行消费,并将钱存到银行体系中。
(4)银行体系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货币进行发大,进行贷款,赚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