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斋独坐,想写点东西。手边有杯龙井茶,不妨就从这泛黄的茶汤谈起吧。
我对龙井茶认识已久,最早当然从如雷贯耳的名头开始。所谓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对小时的我无疑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符号,是品味与文化的象征,轻易不可企及的。直到稍稍长大以后,才开始渐渐了解龙井背后的故事,了解杭州的故事。
沿着飞来峰或者天竺寺的古道走向深处,片片山林,恍如隔世一般,而无论往哪个方向走,过了法云弄或者中天竺之后,你都会惊奇而自然的遭遇到茶树。茶树不高,人站进去不就过膝,也不宽大,就像小矮人一般,难免有点被轻视,可你别小看他们,说不定那岁数比你爷爷的爷爷还大得多嘞。茶叶是墨绿色的,泛着蜡光,显得刚劲而老辣,除开它那一点嫩芽,嫩绿里泛着而黄,半透状,在阳光下有种活泼的性情。如果时值三月,遇上进香的队伍,欢声笑语,伴随大家轻盈的脚步,这禅与红尘至心底忽然生动起来。
这时的茶树还比较稀疏,几株几株,零零散散的散布在古道两旁小山上,最大的也不过一小片园子,仅此而已。当然,古道两旁的小摊里已经有茶叶出售,而且多为现炒,走近了,也真是清香扑鼻,只是叶片都很大,是不是山上所产不得而知,但价格低廉,大概算不得精品,我们自然耐住性子,继续往深处走去。
过了上天竺,山势渐次陡峭,茶树也忽然没了踪影,人烟也渐次稀疏,只剩些普普通通的江南乔木,如遇艳阳高照,山谷里闷热异常,走走停停,很是辛苦。但只要你爬到山顶,山背后的风景可谓震撼——那简直是茶的海洋,目之所及,漫山遍野齐齐整整的全是茶树,布满了几个山头,不知以几千亩记,低头看去,深深的谷底散布着些灰白色的民居,蜿蜿蜒蜒的是个村落。我这时恍然大悟,啊,这就是狮峰了,下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龙井村吧。山风阵阵,鸟语花香,环视四周,人烟依稀,小道依稀,俨然世外桃源。沿着茶园的小道往山下走,茶树就在你身边,你会不觉变成山野的孩子,小跑起来也不要紧,不一会便可到达龙井村。
来到龙井村,扑面而来的是村民的热情,来到路上请你去他家品茶或者吃饭。定神一看,村道两旁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搞上了农家乐,供游人享用。虽然网上的攻略千叮万嘱龙井村陷阱重重,务必小心小心,但喝杯茶照说无妨,何况走了甚远的路,又在这龙井古村,冲着名气也该感受下。
照书上的说法,西湖龙井有五处产地,近的有狮峰、虎跑,远的则有云栖、梅坞,皆产龙井,而以狮峰为最好。而好茶配好水,陆羽曾说水这个东西,以山泉水为最佳,江河水次之,井水最次,而近在咫尺的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当是龙井茶的绝配。
半晌功夫,茶便上来了,出乎我意料的是,杭州人泡龙井并没有那么多繁复的程式,只见主人拿来两只玻璃杯,投进几克茶叶,用保温瓶冲进大半杯开水,便请我们享用。我凑近欣赏,扑面而来一阵茶香,混着一丝炒豆子味儿,分明田园生活的气息。透过玻璃看去,茶叶多是一芽两叶,漂在水面上缓缓展开,朵朵碧绿又略泛黄,仿佛刚刚采下,然后根部朝上,在茶汤里缓缓落下,轻轻触碰杯底,却就这么站着,一根一根的齐齐整整,绝不躺下,不一会儿茶汤便有了碧绿色。我趁热喝了一口,平心而论,味道很清淡,绝无半点苦涩,轻轻柔柔的便入了口,下咽后,回甘却十分明显,这感觉,就仿佛与一不加修饰之乡村少女在乡间偶遇,女子投我以一笑,然后擦肩而过,再无其他,尽管发乎情止乎礼,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别无旁骛,但这一笑,却早已入心入怀,久久不能忘却。
我一边喝茶一边怀想,不觉只剩下三分之一杯,这时主人走过来,给我加水。他告诉我,这样泡茶,味道才能接的上,如果你把剩下的喝完,茶便显得苦涩,而下一泡茶又太过清淡了,而且这样泡来,茶汤的温度恰合饮用,不用停顿,可以喝个尽兴了。第二泡喝来,回甘依旧明显,心情也渐入佳境,这时的茶叶已大部沉底,茶汤也不如之前的碧绿。我们喝喝停停,看看想想,到了第三第四泡的时候,茶叶已经没什么味道了,可见龙井之寡淡,而茶汤和叶子也完全变为土黄色,变得老态龙钟了。
我此时有点纳闷,平日里喝茶,无论太湖之碧螺春,黄山之云雾茶,福建之铁观音、大红袍,粤东之单枞,绿茶、乌龙,动辄泡上五六泡,味道也不甚减,普洱、六堡等红黑各茶则更不必说,即使泡上十几泡,依然色浓味醇;我们平时品茶,也多以是否耐泡判定茶质优劣,加之先前冲泡方法甚为简陋,壶里的也断不是什么泉水,最多就是煮开的自来水。我们不免怀疑主人的敷衍。
主人却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狮峰龙井,而且是明前茶。明前茶,那可是最理想的龙井啊。
付过茶钱,我们离开主人家,继续在村里行走。先前的疑虑尚未打消,正好看到有人炒茶,便凑过去看,只见炒茶师傅双手直接伸在热锅里,不断翻炒,碾压锅里的茶叶,炒好的茶,还是泛着绿色的。旁边的人介绍道,这些茶从清晨采摘,到晾晒,直至翻炒完成,全程也就七八个小时。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龙井茶芽从树上采下来,只是稍作晾晒,几番翻炒便大功告成,生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鲜活,叶子还泛着绿色,身体还带着草木的芳香,仿佛未经世事的少女,腼腆而轻快地行走,这样鲜活的生命,你还能希求浓郁、耐泡么?
再看炒好的明前龙井,叶片尽管是一芽两叶,却也歪歪斜斜,充满了任性和随意。后来,我听到另一种说法,市面上有些“西湖龙井”,品相很好,一芽两叶整齐划一,个个饱满圆润,这反而是新昌大佛一带的仿品。
其实,平淡而随性的有何止是炒茶制茶,从从狮峰到龙井,到九溪,再到虎跑,一路上山山水水漫山茶林,古迹甚众,还有许多国家级保护的茶园,却都是敞开怀抱面对游人,很少有人看守,更没有围栏,即使是那高高在上的十八棵“御茶”,就是乾隆当年亲手临幸过的那些个老树,也只是矮矮圈起,轻易可以触及。龙井,是乡间,是田园,是普通百姓,人间烟火。
其实我们对龙井一直有着误解,以为它名震世界,可望而不可及,而实际上它也只是在随性地生活,并没有什么架子。我们也以为它一定光颜如玉,口感醇厚,其实它更在乎生命本来的味道,田园的味道,草木之间的味道,而非人为附加的味道。所以泡龙井,不必繁复的程序,豪奢的器具,简简单单地冲泡,不去束缚这乡野女子,便是最好的成全。
龙井人不多,以至于我们能在老龙井的的一汪碧水前徘徊良久而无人打扰。老龙井旁的寿圣院,是辩才法师晚年居住的地方。其实说到龙井茶,总是绕不开佛教的影子,因为今天这山头密布的龙井茶树,都是由辩才法师当年的树种繁衍而来。辩才法师是北宋时期的得道高僧,曾是上天竺住持,晚年退居龙井,开荒植树,并苏东坡结为挚友。
我们今天喝到的龙井茶和当年辩才与苏学士所饮是否一致,我们不得而知,我只记得有一种说法,当年喝茶的程式十分繁复。当年没有像现在的散茶,都是团茶,喝茶时要先用火慢慢烤开,然后会有特殊的点茶手法,这一过程在书中神秘而梦幻,出来的茶汤用暗色的瓷碗承装,还带有汤花,现在散泡的茶,是明朝以后的事,而当年的一整套程式则传到了日本,演变为今日的日本茶道。
看到这里仿佛有一种矛盾,陆羽曾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可见并非人人适合喝茶,而只有某些长于律己,行为检点,德行高尚的人才适合饮茶,从辩才法师和东坡居士喝茶那一套繁复的程式中,也分明看到了佛教戒律的影子,严肃而规范。而与之相对,我们身处的龙井茶园,村民世代炒出的茶,泡茶的程式,却处处随性,处处是人间烟火平常生活,丝毫没有讲究。这一松一紧,大相径庭的两种形态,哪一种才是西湖龙井的本意呢?哪一种才是茶的本意呢?
其实说到西湖龙井,还有一个地方绕不开,这便是虎跑。倒不只是因为它也属西湖龙井一级产区,还因为虎跑寺里的那眼泉——虎跑泉。之前说了,狮峰龙井虎跑水,泡龙井茶的绝配,这一绝配使得虎跑泉闻名天下,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有不少杭州市民会不定期来取水,一桶桶地带回去泡茶。其实那个水我喝过,绝对不是传说中的“清凉甘洌”,而是“全无味道”,一点味道也没有,顿时大失所望,后来我想起在长白山喝的那个天池流下的泉水,也是全无味道。哈哈,可能也只有那些瓶装矿泉水才是“清凉甘洌”的了。
其实说到虎跑,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弘一法师。当弘一法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那是何等的才华横溢,多思多情,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忽然不明不白的出了家,还要选择戒律最为森严的律宗进行修行,而且一生持律甚严,直至圆寂都未曾马虎,这样的转变连他自己也未曾说得明白,正如这龙井茶一般矛盾。
弘一法师与丰子恺的一番对话或许有助于理解此事。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学生,与老师关系甚好,听说弘一法师出家后非常不舍,决定出家为僧陪伴大师左右,而弘一法师却把他劝住了。他对丰子恺说,佛门里也有功名利禄,也有派系斗争,尘世间所有的烦恼佛门里无一例外都会有的,其实只要有心修行,出不出家只是形式,重要的在心。
虽说法相庄严,但真正的佛法却从不仅仅局限于高高的殿宇和晨钟暮鼓之间,向人间弘法本来就是教义规定的重要任务。无论是殿堂之上的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是得道高僧的那句“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的富有人情味的清唱,还是街头巷尾妇孺传唱的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无不展现这佛门与俗世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佛门和戒律并非对俗世的逃避,恰恰是要借此将俗世生活看的更加真切,更加透彻。
而佛理又总与茶脱不了关系,因为佛法说“茶禅一味”。赵州禅师的公案大家非常熟悉,禅师先询问访客是否来过赵州,但无论访客说来过还是没来过,禅师都只有一句答复:吃茶去;小和尚不解,跑去问赵州禅师,结果禅师还是那句话:吃茶去。在这位高僧心中,参禅悟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吃茶去”。
我自然无法准确理解这句“吃茶去”的奥妙佛理,但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当两个人正为了一些利益而激烈争吵,抑或是一个人为了某些利益特别纠结烦躁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有一个第三者和善地递上一杯茶,并轻拍那人的肩膀,说道:“先吃口茶吧。”紧张的气氛会不会顿时得到缓解。
其实,佛门也是俗世,俗人也可俢佛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僧俗,真正的困惑也就无非两个字,也就是弘一大师所说的“名利”。无论是暮鼓晨钟还是清规戒律,无论是“茶禅一味”还是“吃茶去”,都是指向同一目的的不同方法。这个目的,往小了说叫“歇一歇”,往大了说叫“放下”。
我们自然很难有那个修为,敢轻言“放下”,但我们可以试着,在被名利牵绊得太困惑、太痛苦的时候,喝杯茶,把汲汲之事先放一放。名利放下了,生活也就自然随性,人也自然就“精行俭德”。也许这就是“生活随性”与“精行俭德”这一松一紧的一致之处,也就是西湖龙井的本意,茶的本意吧。
如今西湖龙井这种“淡水泡淡茶”的模式已经不大受欢迎了,大家更注重感官的享受,品茗室要奢华,器具要齐全,茶叶外观要精美,色香味要浓,茶艺表演还要精彩,最关键的是呼朋唤友,高朋满座,高谈阔论,争先恐后的谈论茶道,不知身处此境,这茶又能否入心呢?
如今的龙井茶园已不再如当年的宁静纯粹,各种喧嚣炒作不绝于耳,茶叶价格也自然一路攀升,有些村民为了暴利甚至在外地收茶回龙井村卖,龙井村也已很难买到真龙井了。其实这许多人本不适合喝龙井,他们该去喝咖啡,喝果汁,或者去泡个吧,一种放得下的文化,需要一种舍得放下的心理去契合。
在这个社会谈“放下”,哪怕暂时“放下”,需要的定力都太大了,我是办不到的,再说句不好听的,明年这茶价一涨,我怕是连杯龙井春茶都喝不起了。
惟愿文章有价,能使我等潦倒书生,于迷茫中,得换一杯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