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86版的童话西游,看过星爷版的大话西游,最近忽然想再细看一回原书。
对于《西游记》,总觉得儿女情长不够,所以戏说过,又觉得阴谋热血不够,所以暗黑过;这次读,重点却不在西游,而在“记”,更在于“释厄”。
释厄:解脱苦难。昨夜风清,忽然涌起一点悲悯之思。有心“给乐”曰“慈”,无力“拔苦”曰悲,想起慈悲就想起《天龙八部》,更想起《西游释厄传》。
记:我脑子偏弱,所以不勾不划、不批不察,读书无乐可言;心爱精本不忍涂鸦,只好书在一边、pad一边,看一会、想一会、写一会。就有了这个”西游笔记“的读书笔记系列。
1、读西游的一大乐趣在于认生字,很多字出了这本书一辈子也用不到;第二大乐趣在于小吐槽,随处可见的四六句将文章切得让人苦笑不得,模拟各种声口读出来,有时比水浒还趣味。原因大概在于成书时就只为好说好听,强求文理反而落了下乘。
2、“群猴尊美猴王上坐……痛饮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前人在“早起”二字后批:如此勇决,自然跳出生死。可羡、可法。——这是说猴王出海的前天,老少劝饮,他到走还是走,无半点拖泥带水。一个“早起”,竟也有跳出生死的勇决之气。所谓舍弃片刻欢愉,才能飘向极乐——我辈还当早起自强。
3、全书一百回,写悟空从超凡到入圣。第一回超凡,九十九回入圣,写得虽略,但花果山的三五百载沉思和人世间十年的“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为后来入圣的漫漫长路奠定了基础。发挥一下:没有那几百年的观察,或许他学不精七十二变;没有那十几年的阅人,或许他炼不出火眼金睛;没有那千里万里的漂流,或许他也驾驭不了筋斗云。所谓拜师,开的只是法门,那些法力,还是要靠自己驾驭,书里叫“造化”,我们现在可能叫“三观”。
4、“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今天这话很常见,但前文好像还有两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深居老林却能“不为禽兽”,确是一种难得的自我觉醒;知觉之后才是行动,所以一切造化的起源,还在觉悟。醒来的猴王看众生,就是一副未醒的样子:“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我们的幸福与凡庸,可能都在“不肯回头”的执着之中。
5、走了一大圈,“打破顽空须悟空”,见到祖师时,猴王已经是“一生无性”的状态:“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赔个礼儿”,这和刚出世争着入瀑布、当大王,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了。猴王找到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是意,斜月三星是形,都是一个字:心。从“洞天福地”走遍世界,最后发现得道之地在“心”,古人的寓言如此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