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朝华读书第38天。
——生活真的在别处吗?生活又真的在未来吗?
当初老师发下来这本《当下的力量》,我在心里颇有些轻视。觉得无外乎就是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嘛!看了那么多书都是关于当下的,这本会不会又是新瓶装旧酒?
看过的书里基本上都有强调“当下”“接纳”“臣服”这些字眼。要看懂这本书应该是小case。比如《遇见未知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情感勒索》《盔甲骑士》《少有人走的路》一整套也都是在讲这些概念……事实证明,我确实是图样图森破。
事实上,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非常痛苦。一是因为翻译版的文字组织形式不是我喜欢的,一些新的词语让我看得莫名其妙;二是因为这本书是关于“灵修”的,好多的概念我从未接触过,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比如“临在”“未开化”“开悟”“心智认同”等。看第一遍的时候真的是云里雾里,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有了一知半解。第三遍是对照着老师给我们的解读版,用大白话解释的,这才勉强懂了百分之七十。
所以,亲爱的读者,看着我的这些经历,也许你已经打算放下手中的书了。我却仍然想要劝你排除万难,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读多少遍都不为过。不为别的,只为这本书能够为你揭开心灵的神秘面纱,带你重获宁静喜乐的生活状态。
壹
一个乞丐,三十年如一日地坐在一口旧箱子上面,每天机械地伸出手乞讨。某天一个陌生人好奇地问乞丐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从未打开过他坐着的旧箱子。
最终在陌生人的坚持下乞丐打开箱子一看,竟然发现箱子里装了满满一箱子金子。
生活里的我们是不是也跟这个乞丐一样呢?
身边有个朋友,每次我们见面都会聊到婆媳问题。她总抱怨婆婆整天摆张臭脸,对着孩子大呼小叫。但是其实她婆婆在家会收拾好所有的家务,送孩子上学放学去辅导班,每天做好饭菜等着他们回家吃。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被她嫌恶的状态却是我奋斗的目标。
我的婆婆不一样,我的婆婆整天要出去干活,不愿意带孩子,更不愿意做家务。我每天要上班,下班就马不停蹄地做家务带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再后来,我们又从另一个朋友嘴巴里得知,她的婆婆不光孩子不带家务不做还整天给他们小两口找麻烦,张口闭口要钱,或者寻死觅活。她只希望婆婆能够消停一些就满足了。
你看,我们已经有的“装在旧箱子里的金子”,我们看不见;我们心里眼里想要的,却是箱子以外属于别人的东西。因此我们痛苦,我们怨怼身边的人,我们执着于那些求而不得的“金子”。
贰
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不但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还反倒成为了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也就是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这个小我不停地在现实世界里寻求认同,从物质世界里追求满足,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这个小我越是强大,真实的自己(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就越来越弱小,进而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空虚和孤独。“我”和“我自己”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由此我们便越来越痛苦。
我们要从头脑里解脱的唯一方式是: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创造思维空白。作者提出了两种方式:
1)倾听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临在。对于这些声音不做任何判断,不然这样又会产生另一种声音。通过进一步深入这种“无念”的状态,慢慢会进入无我的状态。
2)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创造思维空白。当你觉察到那个宁静且强有力的临在,你越沉浸在当下,就越能感受到宁静。
我们受苦的另一个根源是:痛苦之身。我们的痛苦有两个层面:一层是我们现在创造的痛苦;另一层是仍然活在我们心智和身体里的旧痛。我们要做的就是停止制造眼前的痛苦,并且瓦解旧痛。
没有人能够完全免于生命的痛苦和悲伤。问题就在于如何与它们并存而不是试图躲避。你能够把尊重和接受当下的程度越高,你免于痛苦和受苦——免于我执心智的程度就越大。
面对痛苦,我们要做的是:把注意力焦点聚集在内在的感觉上。心里明白这是痛苦之身,接受它就在那里。不要思考它——不要让感觉变成思考。不做批判或分析。不要从它身上为自己编造身份。保持临在,对我们内在发生的一切,继续当一个观察者。
接纳和尊重就是一切疗愈的开始!
叁
我们常常说要活在当下。可是到底要怎么做到呢?
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未来还没有来临,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我们所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有觉察力地活在当下也就没有问题了。
正好跟一个朋友聊起要过年了,最近大家都非常忙,事情多,睡眠严重不足。接着同事又说到:“好羡慕我家儿子啊!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得高兴得不得了。困了又马上就睡着了,摇都摇不醒!我就不行了,一过了晚上十一点,就越来越兴奋,怎么都睡不着!早上该上班了又起不来。”说完还指给我看她眼睛下的黑眼圈和大眼袋。
我发现孩子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最真实的“生物”!困了就睡,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失落了就哭,哭完了依然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偶尔生气得哭了,结果看到喜欢吃的巧克力,脸上还挂着泪珠又可以马上破涕为笑!
我们成年人又是如何让自己到了现在这样的境地呢?
当年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犹记得有人把它分成三条线,一条线是诗人雅罗米尔的真实生活、或者说他的生平(从出生、成长到死亡)即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描述诗人的生活;第二条线是诗人雅罗米尔主观角度描述地他的生活,包括了他的诗歌、思想和他幻想中的自己克萨维尔;第三条线就是诗人雅罗米尔身边的人,比如诗人的妈妈、女朋友、女朋友的情人——四十多岁的男人。其实书的内容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依然记得当年读的时候那种难过,那种让人无法忘却的伤感又无能为力的氛围,正好契合了我当年的心境——渴望生活在别处。
现在看来,如果用这本《当下的力量》里的视角来评判《生活在别处》,那这本旷世之作多了一些诗意的情怀,却少了一些现实意义的警醒,它让人清醒,却无法让人喜乐。
好多人说光是《生活在别处》和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在路上》这样的题目都让人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之所以普罗大众都对这些字眼心生向往,也正反应出人们对于“当下”背道而驰得有多远。这也正是《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肆
“请不要忘记平凡不是失去幸福的借口。”
这句话非常触动我。生活里,正是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平凡,无聊,又或者无意义,又或者痛苦,于是总向往别人的幸福。别人展示给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选择让自己看到的呢?
《被讨厌的勇气》和《盔甲骑士》都强调:重要的不是我们被给予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被给予的!
我们可以通过与自己的身体联结,通过深呼吸,通过瑜伽,通过静默等等方式来深入自己的内在世界,终止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不切实际的怨怼和幻想,专注于当下。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接纳爱情和伴侣的本来面目,臣服于事实,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活在当下就已经足够啦!
请不要忘记,平凡不是失去幸福的借口!“过去”和“未来”,“这里”和“那里”也都不是我们与自己背离的理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