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有人选择先穿好衣服,有人选择先洗漱……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开始做自己的排序题了。
拿到一天的工作任务,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空闲时间是游泳还是看书?选择工作A还是工作B?拉长到人生,先成家还是先立业?
你的脑袋里是不是也常常在做排序题?
中午和几个同事一起吃饭时,一人提出旅行途中比起看风景更在意美食,另外还补充一句:风景有什么好看的,真没意思?!有人纷纷附和……不知为何,从这个短暂而不起眼的场景里看到了过往的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他人的选择?为什么许多人会被别人的选择带跑?我还偶尔能回忆起某些瞬间,他人(多是我喜欢的人,对我有影响的人)的一个说服的理由,便把我的感受和思想覆盖了。有人能够稍微深入的分析和表达出自己的理由,我便会不加辨识和分析的一股脑相信。过一段时间,另外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可能又会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我的大脑为什么会被别人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占领高地呢?
其实,从内心来看,我很羡慕有自己观点的人,那是独立而坚定的,是听从内心的,是了解自己选择的。
拿旅行来举例,不单是美景与美食,还有众多需要排序的因素。比如同行者,出行方式,天气,住宿条件等等。
通过上上周的短途旅行,我回忆过往的经验和感受,得出了属于我的旅行排序题答案。
出行方式>同行者>美景>住宿>美食>天气
对于我来说,没有便利安全的交通和同行人我宁愿不出门,美景和满意的住宿大于对美食的追求,悠闲安静的享受当下比刺激和奔波更令我舒服,自然而然的亲近社交比陌生的社交更舒服。
什么样的旅程能真正带给我能量?首先前提是交通方式和同行人给我带来的安全感做铺垫,然后当我沉浸在美景中时真的能感到放空和自由,知道在那个时刻在补充能量。
这个排序也不是固定不变,只是适合于当下的我。
如果不想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妨把每个问题当作排序题来切入。
大家都知道“刻意练习”很重要,如果能够无时无刻练习自主做排序题,跟大脑的自动驾驶做斗争,也是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大事小事不要急于下个结论,把它们拆解成许多因素(尽量思考更多的维度),再把每个因素进行排序。为什么芒格先生提倡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学科,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要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就要分析尽量多的因素。
做了足够多,反反复复的排序题,我们大概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偏好。这时候体现出的思考是属于你的,开始逐渐表达自己的观念,由简单到复杂,解决困难问题。
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迭代和进步,最终形成的是价值观。
但是,排序题的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思考并非一劳永逸。《终身成长》中为什么会提出“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环境在变化,人在变化,由此可知排序题的因素在变化。所以,我们的每个选择会作出相应的变化。比如,年轻时你喜欢冒险,年龄大了喜欢安稳,那么就会牵动你选择的出行方式,选择的事业,选择的伴侣……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是许多因素的强大合力。“排序题”是我想出的一个思考切入点,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时候不至于那么迷茫和草率。我们做出的每个当下的选择,构成了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