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哭戏最多的无疑是刘备,易中天先生还谐谑的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我反对这种说法,仿佛哭是成为蜀主的主要原因,这样说太扯了吧?固然刘备动不动就哭,但这绝不是成为帝王的根本原因。
《三国演义》中第一次描写刘备的哭是力劝张飞。张飞因醉酒失徐州,玄德大度的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关公则埋怨其将刘夫人陷在城中,飞惭愧欲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虽然这段话得罪了天下女性,但这确实也是做大事的人的品格,联系一下《水浒传》,哪个英雄贪恋女色?这个情节的重点不是哭,而是刘备内心的兄弟情义。后来在蜀称帝后因关羽被杀几乎哭死,遂起兵讨伐东吴,更显兄弟情义。虽然这与国家大义相悖,但兄弟结义在先,不得不为。这也有一份诚信在其中,现在社会上缺失的不就是这份诚信吗?当然兄弟之义是把双刃剑,顾此失彼乃至失去大义也是其硬伤。
刘备曾被曹操大军打击,在诸葛亮的筹划下准备弃樊城取襄阳暂歇。但之前的广施仁义致使百姓愿随刘备撤退,其间危机四伏,刘备也多次痛哭。这一形势之所以出现,根源处是刘备的仁心啊!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为帝王者不心怀百姓,那只是霸道,终将为人民推翻。
至于刘备因诸葛亮最初不答应出山而哭,为刘表刘琦而哭,为荆州而哭等,这都只是性格问题,并不阻碍其内在的帝王谋略。
再说曹操。一代枭雄,似乎不该流泪,所谓大丈夫流血不流泪。但实际上曹操也有若干次痛哭。猛将典韦战死,谋臣郭嘉病死,夏侯渊被黄忠砍死,这些事件都让曹操痛苦。这些都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人物,自然触其痛处。抛开这些,曹操在另外的场合也有眼泪。斩杀曾经一起逃命但因见其不义而背弃他的陈宫时,赤壁大战前慷慨赋诗但因刘馥谏言而槊杀其之后,在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而杀夜间为自己盖被子的侍卫后,都会痛哭,这其中也有些许的遗憾和无奈,也不乏对生命陨灭的悼惜。《三国志》中还记载了曹操的两次哭: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这也足见曹操心中不全是征伐天下,也有其内在的真情,只是附属为第二位的了。
刘备和曹操的哭,背后都是真情,区别在于谁的真情或仁心是底色,是基础。我觉得刘备是这样的,曹操则把这当作次要和附属的。在一时的功业上,曹操胜于刘备,但在为政者的精神原则上,刘备胜于曹操。不过,这也是极端说之,这两位帝王在征伐和仁义之间,很多时候更倾向于政治功业。
三国期间还有一位帝王,那就是东吴的孙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不多,其中的哭也不甚多,但毕竟还是有,主要是哭孙策和母亲,这是为亲情;哭宋谦、周瑜和张纮等重臣,这是为事业。情节简单,但结构与刘备曹操无异。
这三位君王,自然都有一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也不乏表现心中的性情,有慨然大笑,也有痛心大哭,这后者也是雄才大略的另一种表现,惟大哭者能大笑,能尽情者能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