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前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才知道了曹文轩摘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组织的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才很“媚俗”地去关注他的作品。于是,首选《草房子》,一气看尽。
实话实说,小时候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很是痴迷,那时候作品虽然不多,但都太经典,反复看能看上若干遍,每次觉得比吃了好吃的东西还要享受。成人后,种种缘由,甚至忘记了儿童文学,换句话说,已经对儿童文学不“看好”了。可是看到《草房子》1997年就出版了,觉得万分羞愧,甚至颇为懊恼,因为延误了那么多感受善良的美好时机。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得飘落。”全剧还没正式开始,那个主人公桑桑就“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桑桑一出场就是秋风乍起的时节,他已经十四岁,要离开这个美丽的油麻地,感伤满免,但他耐心地把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故事,一一讲述,频频催人泪下。
全书九个章节都是讲述桑桑以及他生活的油麻地所发生的事情,本名陆鹤的“秃鹤”,不得不因不毛之地的脑袋而得名,他经常遭小伙伴戏弄,为之,也做出过反常之举,他逃避过上学,用生姜擦过脑袋七七四十九天,用带帽子来掩饰过,直到在全校广播操比赛中抛掉帽子来恶作剧……而他的那点“报复”行为还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另外一件事情完全抵消了:当学校参与比赛的文艺节目演出缺乏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默默而又毅然地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他给蒋一轮写了工整整地一张纸条,“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最终,他一丝不苟、出色的表演为集体赢得了荣誉,而当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后才想起他的时候,他却不见了。桑桑第一个找到他的时候,“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这时候,他和大家都发出了啜泣声。读到此处,情难抑,不由得的哭泣。
再回放到他给老师递纸条的那一段,“蒋一轮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立即微微颤抖起来”,在这一刻,那种心灵轻微震颤后的感动随即荡漾到全身。此时不需要再用什么词语来总结各种感受了,只会觉得自己被一种气氛包围了,与一种意味相融合了,那就是“善良”,十足的、满满的善良,“一种甜美的忧郁”的善良主旋律,令人心绪久久不可平静。
再说说秦大奶奶,她是油麻地小学里最不和谐的音符,本以为她一直会可恶下去,因为她会躺在地上打滚,她会把学校的蔬果扔到河里,她会让一群家禽闯进孩子们的课堂,她会……然而,一个令人无比生厌的老太婆,却会“在震撼人心的‘奶奶’的余音里,未来得及趴下河提,就扑了下去”,并自此开始成为学校的守护神,整日守护孩子,守护学校,直到为了保护学校的财产而死,她的善良是一点点被呈现出来的,或者说是被作家一点点勾画出来的,令人备受感染。最后,她的“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然没有一颗死去。他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想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至此,读者感受到的是善良给予的回报,善良释放后的一种回归。
文中作家一一展示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纯真、内向,人见人爱、善良有加的小女孩纸月,直到最后翩然里去,还令读者依依不舍;从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到经历家庭败落,再到勇敢担当的男子汉杜小康,他诠释了善良和坚强的深刻含义;在孤独中成长的领养来的孩子细马,永葆着善良的本色;犹如一朵菊花一样经历风霜而不凋落的温幼菊,始终优雅淡定,善良坚强;文静温柔,落落大方的白雀不仅外在美,心地更善良……等等。都在争先恐后地用一份份善意感染打动着观者。
桑桑则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自然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他淘气过,顽皮过,鲁莽过,他保护过纸月,帮助细马看过羊,给鸽子们找过家,他是故事的真正见证人,他更是善良的践行者。但是,曹文轩却让他经历不幸,让他生一场大病,最终又以团圆式的结局还给他珍贵的生命,这是在解释善良的轮回吗?值得肯定的是,这是曹文轩的悲悯情怀,是作家自我善良的折射,令人不得不心生敬重。
曹文轩说:“美、情调、意境、诗化、感动、悲悯、善,所有这一切,我都将它们看成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他的作品一定会是“善”始“善”终,并不断阐述着“善良是不死的”哲理。
想必上天一定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颗善良的种子而来,然后任由它在哪里扎根。而一旦这颗种子扎下了根,它一定会不择环境,肆意成长,并且结出美丽而丰硕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