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姆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脱口秀大会的总冠军。
作为一个从今晚80后开始一直关注中文脱口秀表演,甚至在上一次离职前的年会上还会自己讲上二十分钟的忠实爱好者,总觉得该在这个时候说上几句。
记得卡姆刚出来的时候,参加第一期脱口秀大会,喜欢他的人还不是太多,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很难一下子接受这样的风格,总体的感觉就和于谦老师第一次听一样,在他的表演中捧腹大笑,过后却并没有什么印象。这让我想起了我一次看艺术展的体验。
2016年的一个周末,去看了上海展览馆搞的蓬皮杜现代大师艺术展。这次展览也比较有特点,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所有藏品中,按照年份每一年挑选一张作为代表,从1903年直到1974年,在同一个展馆按照顺序陈列,连观展的路线也都是这样设计的。这简直就是一次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测试,我一件一件作品看下去,大概就能看到1955年左右,后面的基本上很难理解了。
但是这次观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在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地进化,通常都会比现时代领先一些,总有人在不断进行着实验,而划时代的大师往往都出现在那些实验者之中。
回来说说中文脱口秀的实验者们。
首先是黄西。黄西虽然主要还是以英文脱口秀为主,但对于中文脱口秀的出现,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在黄西之前,我们看脱口秀,基本上认为是属于美国本土的一门表演,就像中国的相声一样,有非常厚重的地区文化特色。国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美国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家喻户晓,大概不会想到这门表演在中国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直到我们知道了黄西,一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居然在总统的招待宴上讲脱口秀,特别是后来其回国参加一些节目,直接刺激了中文脱口秀的诞生。
然后是王自健。应该说中文脱口秀的今天,永远都绕不开王自健。《今晚80后》的火爆程度,大概不亚于最近比较火爆的《声入人心》,也正是东方卫视的这档节目,让脱口秀从原来在中国也只是海归和英文功底很好的小众群体推崇的表演走向了中文的时代,大家开始意识到,中文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还沿用了西方脱口秀的形式和节奏,以至于在和中文的结合上稍显生硬,但至少证明了这个东西和中国土壤是有办法结合的。
接下来就是李诞了。如果说王自健证明了中文可以说脱口秀,那么李诞就是那个把中文脱口秀体系化的人。从外在看来,李诞实现了脱口秀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形成了小剧场和大舞台结合的形式,并且采用了俱乐部合伙制,使这个领域出现了成批的职业演员和编剧,以及一大批忠实的观众;从内在看来,从李诞开始,脱口秀的表演风格开始形成,对于语言的使用、节奏的把握、包袱的设计、气氛的营造以及演员风格的塑造,都已经逐渐体系化,以至于出现了大量专业的术语,这正标志着脱口秀表演的理性时代到来。
当探索来到2019年,卡姆终于横空出世,而他也终于把脱口秀变成了一门表演艺术。如果他不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如果他不是一个暴躁的95后,如果他不是一个观察极其细腻的人,如果这三条有一条不具备,恐怕脱口秀成为表演艺术还要向后推几年。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之前的脱口秀演员,大体上可以称为语言工作者,他们努力研究受众,经过反复实践,把握观众的需求,再回到文字的雕琢和谈吐的控制,最终完成一个看似随意但对呈现效果有精确控制的作品。这和作家的工作比较类似。你看那些知名作家,基本上都先有了一个主题,然后以自己对篇幅结构的令人发指的掌控力,将文字素材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一部庞大的作品,其中以贯穿的主线牵动读者的阅读,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但是卡姆不是。如果说其它演员都是中文脱口秀界的作家的话,卡姆就是中文脱口秀界的诗人。对于诗人来说,他是先看到了作品本身的存在,然后再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作品本身,所以他们根本不愿意委屈了语言,他们要做的只是将蕴含在看到的作品中的所透露给他们的真实世界的美的碎片经由他们的理性加工完整了而已。卡姆也一样,我想他在创作的时候,必定是先看到了那个爆炸一样的现场的美,然后再用众人经多年总结的脱口秀创作工具和他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学习的表演工具一起将这个美完整了并呈现出来,所以他不肯牺牲任何一个表演的细节,因为那就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传达某种意义的工具。
所以你会看到卡姆的每一段表演,都是场景化的,都是体验式的,就如你读一首海子的诗,读着读着你就有体验了,但是你也无法并且也不能在读后去评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究竟想传递什么意义。
总决赛最后颁奖的时候,王建国酸酸地说了一句,“卡姆,你懂喜剧,但是你不懂段子”,我想另一句话放在王建国身上也很恰当,“建国,你懂段子,但是你不懂艺术”。
是的,从今天开始,中文脱口秀正式进入表演艺术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