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崛围聊记
并州西北 20公里外有山名崛围,深秋时节红叶满山,为古晋阳八景之一。山中又有明朝遗老傅山隐居地多福寺,香火甚旺。我身居太原日久,一直未能成行,看来游景也符合“书非借不能读也”之理,适逢友人相约,欣然前往。
农历八月十五是崛围登山节,我们一行十人分两车,经汾河大桥,过柴村,抵山脚呼延村。沿途农民依托景观做点生意,价格颇为公道,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抬头望山阳坡,只见满山的翠绿之处只是数片点缀的红色和黄色与心中的想象大不相同,不是红叶的全景图倒像一副山水画,正疑惑间,随行的表姐说::“这座山的红叶并非枫叶,而是黄栌,其红遍全山应在深秋时节。我们来的有点早了”。表姐在林科院工作,属于林业科学家,其老远便能判断出此山树木之品种,折服。登山其实人员颇多,男女老少又有社团参与。登山前我们就男女分工人员配合略作安排。
登山开始。边看两旁风景边爬,有说有笑。待翻过几座梁后,山势陡然险绝起来,几个转弯处的台阶竟直上直下,大家弯腰作势,只听见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此山为原生态,中途并没有供人休息所在,台阶的两边也无铁链护卫,更增加了几分害怕。顽皮的儿子此时对我说:爸爸,一失足成千古很就是说这样的吧。在山势稍平处就地养精蓄锐者不乏其人。近看山涧不见底,只有松树和黄栌在那如刀削斧劈的悬崖空隙间郁郁葱葱,不知名的黄色野花夹杂其中。远眺太原弥漫在一团灰色的气体之中,模模糊糊的有汽笛声传来。游人有倾吐心中浊气长啸者,回音不绝,更加几分空旷。台阶窄处容两人擦肩换位而过,宽处也就一米八九。一路有护林点的人指点捷径爬到山顶费时并不很多。近中午终于见到了那座镇山之塔----舍利塔。山后就是傅山隐居之地的多福寺。
多福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院落三进。初名崛围,只是由于前明遗老傅山隐居此地行医,善治不孕症而改名多福,应是多子多福之意吧。据说就是现在求子也是灵验。
登36阶进山台,入红漆大门,东晨钟西暮鼓中大雄宝殿,与一般寺庙无二。奔红叶洞,门前立碑:“傅青主读书处”。红叶洞依山而建,不大,里面环傅青主塑像挂满了“有求必灵”字样的条幅,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不绝于洞。
傅山(1608—1684),明末清初人,字青主。其为当时学界泰斗,著书《霜红龛文集》。因具有“不食周粟”之遗风,因在清兵入关后拒绝在康熙朝做官远遁山林而闻名天下。傅青主强调“文章生于气节”,与现今的“文应有感而发”异曲同工。将自己民族气节融于与文章之中,其在给子孙的遗言中道:“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天地间,可以增光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
一介书生,无力杀敌,但固守自己的信念不受世俗之累,坚持做学问,不能不让人敬仰。在铜臭之气充斥市井,有奶便是娘的今天其气节令我辈感叹,其文风令我辈汗颜,当是楷模!
带着感慨和依恋我们顺盘山公路迤逦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