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师训练营的课堂上,老师曾跟我们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临睡前,有位妈妈给家里的小男孩读了一本绘本,名字叫《好饿的小蛇》:
图文作者,是日本的绘本作家宫西达也。
故事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很适合0-3岁的孩子:
——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找吃的,它吃了一个苹果,一根香蕉,一个饭团,一串葡萄……可是还是好饿,最终,他吞掉了一整颗苹果树:
念完上面的这最后一页,妈妈合上书本,对小朋友说:
“好啦,故事讲完啦,宝贝睡觉吧~”然后,就兀自关灯了。
那时她并没有留意,听完故事的孩子,异常地沉默。
第二天一早,她叫孩子起了床,才发现他似乎有些不对劲,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她问道:“宝贝,你怎么了?”
面对妈妈的询问,孩子突然就红了眼眶。他抬头对妈妈说:
“好饿的小蛇,真的好可怜……”
妈妈听到这句话,非常震惊。
一想到孩子可能一整晚都在思想那条小蛇,她甚至有些担心:这个“可怕”的故事,会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这个认真的妈妈,选择了给绘本的出品方写邮件,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收到邮件后,编辑部的老师问了她一个问题:
“请问,你是如何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呢?”
听完她的描述,大家才发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绘本,而在于妈妈的讲述方式——她并没有,完整地把故事讲完。
在这本书的后环衬(蝴蝶页)上,其实还有一个画面,它绘制的,是小蛇吞吃了苹果树之后的场景:
而且,只把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真正结束。
在封底上,还有一幅小小的图画:
至此,故事才圆满结束。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人,他们心怀善念,崇尚美好,他们渴望并且相信:所有的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作为儿童读物的绘本,维护这份童真的美好,是一种信念和坚持,所以你仔细去看,就能发现:许多绘本的结局,都会导向一个主题——回“家”。
这个家,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家”,也可能是心灵和情感归宿上的“家”。
阅读绘本,跟阅读普通书不一样,不是把文字念完,故事就结束了,关键是阅读过程中,图文呈现的线索、细节、延伸的思考……哪怕封面和封底,都可能隐藏着非常关键的信息。
如果要将一本绘本“物尽其用”,就一定要清楚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作者林美琴详细拆解了绘本的各项组成要素,书中提到,对于绘本来说:
外在形式表现 + 内在叙事结构 = 整体信息串联 + 全盘的理解脉络
在这里,我们先来学习绘本外在的形式表现,也就是它的外观组成元素:
开本
有别于其他文字书的固定开本,绘本的开本设计,真的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横的竖的,甚至还有异形的……其实,开本的设计,也是跟绘本主题息息相关的。
封面
绘本封面上的书名,通常就是一本书的核心思想;而封面图像,也可能会介绍书中角色,或提供内文的重要信息——它是吸引读者的一把钥匙。
蝴蝶页
蝴蝶页也叫环衬,是连接封面封底和内页的衬纸,也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细节。其实在很多绘本中,它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的,甚至会暗藏玄机。
在《好饿的小蛇》中,蝴蝶页也是故事非常重要的一环。
书名页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扉页,通常出现在蝴蝶页的后面。它也是绘本的备用封面,万一封面丢失或损毁,我们还可以通过扉页来了解绘本的信息。
在很多绘本中,书名页也是穿针引线的使者之一。
内文
绘本的内文设计,因为有大量精彩的插画,所以在图文的编排上,非常花心思。比如说:边框的设置、页面的排版、图文的比例等等……
不同的版面,传递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主题。
封底
绘本的封底,也是巧思的呈现:有的绘本,会在封底提供内容概况;有的是引用了书中的某个关键画面;有的是故事的真正结局……
还有的,是将封面和封底联结,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视觉印象。
从绘本的封面、蝴蝶页、书名页,内文再到封底,所有的元素组成,让绘本好像一部电影——从片头、序幕、内容到结局,形成一个接续的历程,它们共同作用,才能传递出这本书的完整信息。
因此,在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记得不要遗漏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才能最大化地获取信息,真正理解一本绘本,它想要传递给我们主旨。
读书,并不是为了识字认图,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孩子的人生是艺术的。大人不是指导者、教育者,而是孩子的同伴。大人为孩子操心,还不如为自己操心。 ——五味太郎
本文首发:公众号【小静鱼】
原文链接:看完这本有趣的绘本,为什么孩子却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