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人常立志,君子立长志,这是成功人士与一般庸人的一个判断标准
1,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人生的一定阶段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努力,开始朝着目标起步。
开始的时候,三更灯火五更鸡,甚是努力;坚持不了几天,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是一日曝十日寒,越来越稀少;到最后,完全销声匿迹。行为努力上停止了,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
有许多人,往往在新年时间节点的时候(New Year's Resolution),看到别人的年终总结,于是乎总结自己不堪回首的目标完成情况,然后怀着对自己的苛责,痛下决心,从新年开始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然后又是一个,努力、减少、放弃,这样一个循环。
此之谓小人常立志!
2,也有的一些人士,自律性极强。定下的目标,总能实现。每天一点点,每月一大步,每季节有进展,年底回首拉开别人一大步。
就像人们在爬山,看着一级级台阶不高,但是当你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时候,你确实已经登高望远,不是站在一个层级上,你的格局和视野都因为站得高而级数般放大。而从山底下仰望山顶的人,也往往羡慕猜测山顶的风光,彼此之间的差距,真的已经拉开。
总结这些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成分,但是个人的努力却是不可或缺的最主要因素。那就是立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一步步去努力接近和实现这个目标。
此之谓君子立长志!
3,为什么有人能够定下目标坚持下来,有的人却总是半途而废?
有的人说是性格因素,有一定道理。有的人比较专一,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反复就是围绕一套降龙十八掌;有的人兴趣比较广泛,就像里面的杨康,这山望着那山高,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最后沦落为不入流。
有的人说是制定目标的技巧,是不是过高,不可企及?也有一定道理。人的能力和可动用的资源有限,一定是符合实际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脱离现实的目标,那是幻想。
有的说是激励机制,在人的行为动机上,也有道理。比如原来农村的孩子,为了跳出农门,可以比城里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但是,我总感觉还没有准确说到点子上:也就是任何人在长时间努力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精神懈怠、松懈的状况,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持下来?有的人就此止步慢慢销声匿迹了呢?
比如说勾践三千越甲吞吴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是因为有亡国之恨,所以痛彻心扉不敢懈怠。但是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亡国之君,好多都是一蹶不振,勾践是怎么一点点熬过来的?
这里面一定另有原因。
二,墨西哥到加拿大长途山脊步道的背包客的故事
Pacific Crest Trail and Hikers
1,有部影片《走出荒野》,描述的是一个背包客在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之后,独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远足之路,通过挑战自我长途步行找回自我的故事。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基于(Cheryl Strayed)关于PCT的传记,据说当年曾经是《纽约时报》的销售排名第一。
为什么大热?因为难度特别大。太平洋屋脊步道贯穿美国西部荒野,全长4286公里(2663英里),从墨西哥边界开始,经过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到加拿大边境地区。最低处近海平面,高处4009米,经过25个国家森林,7个国家公园。
太平洋屋脊步道与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小径(Appalachian Trail),以及大陆分水岭步道(Continental Divide Trail)并称美国远足三冠王。
2,太平洋屋脊步道每年4月从墨西哥边境出发,到9月份10月份陆续有人走完全程。
根据对走完全程或者放弃的背包客的研究,有两个点是一些背包客退出的脆弱地带:大约出发开始100英里的地方,以及1000英里的地方。
100英里的地方好解释:那就是一吃不了苦,试试真的不行,就开始见好就收;二是有些伪背包客,拍完照了,可以撤了。
对于一些有经验的背包客来说,在闯过100英里敏感脆弱点之后,他们在之后的慢慢几个月的远足中就形成了一种这样的生活习惯:早上随太阳升起醒来,吃备好的馅饼饼干,把帐篷收拾好放进背包,然后开始步行,步行。穿着带有昨天汗水浸渍的湿凉的衣服,蹲在树后面洗洗身上,每天晚餐吃点面条变成了标配。
即使已经形成日常习惯,慢慢地等到新奇和挑战的刺激褪去,这些重复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慢慢变得无聊起来。这种无聊的感觉,往往会在走了1000英里附近出现,也就是出发不到一半,远足接近1600公里的地方。
背包客克莱尔.亨利.米勒(Claire Henley Miller),在2015年在1232英里的地方退出,她在书中描述这种现象:开始的时候,始终有新的激动人心的东西出现,在这条路上见过太多的太阳和月亮。但到了现在,在一英里一英里走下来后,旅程变成了平庸的琐事,就是醒来、步行、搭帐篷;然后洗漱,这样的事情一种重复下去。
另外一个背包客写道:为什么我在到达终点前250英里的地方放弃呢?因为我的远足步行已经完成,走不下去了,我的精神上已经结束了。
3,人们参加远足步行或者是追求其它项目,那种麻木、完了、没意思的感觉,会让我们放弃曾经让我们激动不已的目标,即使我们像上面那个背包客一样已经完成了90%以上的任务,完全有能力完成最后的10%。
也许,找到人们为什么容易半途而废的秘诀和钥匙可能就在这里。
三,关于人们行为习惯的研究
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围绕行为习惯的情感经历的研究,会帮助我们解释这种现象,并且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解决方案。
1,习惯的下降和消沉趋势(the Downside of habits)
大多数人知道成功完成目标,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有一些成功学,根据人们的行为和人体生理学分析,得出21天可以养成一个成功的良好习惯。通过把行动养成自动机械的习惯,可以把目标变成可以重复的规则的区间,然后一步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比如说,你想减减体重?你就需要养成吃早餐的习惯,管住嘴,迈开腿。想写部小说,有没有时间?可以每天早起半个或者一个小时写作。习惯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市面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这类畅销书。
但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太平洋屋脊步道背包客都熟知的一个现象:必须要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跨越开始的100英里;那些可以帮助你达到目标的良好习惯,一旦你太过习惯于这些机械的行为习惯行为去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这种习惯会变得无趣、无聊,也可以转过来攻击你让你放弃你原先的目标,让你更有可能退出。
就像婚姻的磨合,在经历过一年磨合碰撞新鲜之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固定的工作生活轨道变成了日常循环,慢慢地变得单调麻木无趣,所以有个电影叫《七年之痒》,说的就是一个婚姻七年之后开始寻求新刺激的危险时期。
今年高考之后,网上不少信息是关于“孩子考完了,大人也不用装了,可以去办离婚了”。这就是许多中年婚姻遭遇停顿没有意思的危机,只是怕影响了孩子高考,才勉强凑合。
2,习惯的双面定律(double law of habits)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和商务教授温迪.伍德(Wendy Wood)和他的同事,要求一些大学生记录在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里,每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他们在做些什么,比如学习、锻炼或者参加社交活动等。
同时他们也要求这些学生,对于他们所参加的活动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进行从负面到正面的打分评价,比如0-10分。
在分析研究结果时,伍德教授发现当学生在进行这些习惯性的行为的时候(Performing habitual behaviors),学生的对于这些行为的评价感觉有较低的情感强度(less intense emotions),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缺乏骄傲自豪的感觉(less pride)。
这种现象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即使非常享受的行为活动,比如看喜欢的电视或者与好朋友外出闲逛等,也慢慢变得没有意思。那么,这种行为如果是针对一个需要长期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的目标来说,是一样的。
比如,三年的高考冲刺。因为需要三年的时间,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都想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通过老师和学校家长的教育督促,孩子的学习成了三年期间唯一的主旋律,早已养成习惯。许多孩子慢慢麻木,无所谓兴趣不兴趣,反正都要经过这三年,最后的考试就成了上刑场,反正谁不也都要熬过这一遭嘛?
工作和学习,这两个对人生最为重要的日常活动习惯因素,一旦变成习惯性的机械动作,就会变得麻木,不再那么令人舒服或者不舒服。
伍德教授据此解释这种现象为:行为习惯的双面定律。重复机械的行为习惯,有多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一种行为的记忆,让后让身体的器官和意识对特定行为形成习惯,让这种倾向变得更强。另外一种效果,就是这种机械的重复,会从心理上弱化你的反应强度(weaken your emotional response, and voredom starts),那么你就不会再从正在做的事情当中体会到足够的乐趣。
伍德教授还注意到,比如早晚刷牙有益健康,这种行为习惯也早已植入现代文明每个人心里。但是人们,早上出门前一般刷牙去除口臭,但是晚上如果回来晚或者感觉疲乏,可能晚上就取消了习惯性的刷牙。
人们的生活大多是被大量的习惯性行为构成的,因此研究这些行为习惯中的情绪经历如何变得麻木无趣,如何行为逐步减轻、抑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原先的行为科学是把人当作机械,研究如何养成习惯提高效率,有许多研究比如21天养成习惯,比如刻意练习可以帮助你成为专家的10000小时定律;但是,伍德的研究,开辟了另一种思路,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方炮制,却总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走下来?也许,答案就在回头研究成功者和半途而废者,行为习惯执行中的一些细节。
四,启示:战胜习惯性行为机械无聊没意思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要想把一件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做成,光有刻意练习和养成行为性习惯,还不够;还需要解决伴随行为习惯的情绪递减,让日常行为习惯变得有意思。
1,不断为你的行为性习惯加入新鲜元素,让机械的习惯不断有新的刺激和反馈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自传回忆录,或者是近距离观察行为习惯的不同,会发现他们克服情绪习惯性麻木衰减的一种办法,就是不断增加兴趣、好玩的事或者是激情,在不断加入这些佐料新鲜刺激元素之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样的习惯性行为实际上在他们心理和情绪上已经变得生机盎然,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天都有新进展,都有新收获。
比如说学生三年高考,有的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课程表,完成任务而已,一点也不肯多做。有的学生则是当作不断的挑战,这次考第一,下次就是如何保第一;这次退步了1名,下次争取赶上;这次学数学考差了,下次要迎头赶上。总之,总有不断的挑战,总有新的标杆,然后一步步生机勃勃地奔向第三年的夏季高考。
有的婚恋专家说,不能把老婆当亲人。因为家人,父母、孩子、兄妹那是亲人,夫妻二人的关系是需要维系经营的,两个人不能因为朝夕相处、呼吸之声相闻,就不在乎了。反而出门在外,要好好打扮,给不那么重要的社会人看;给自己最重要的伴侣,却是一个邋遢随便的模样。所以,有的人提出,应该始终给婚姻加点佐料。比如出去一次旅游,比如看一次电影,比如一次烛光晚餐等。
比如在2015年的一次太平洋屋脊步道远足中,凯蒂(Catie Joyce-Bulay)和她的成员,就下载了一个智能手机APP猜谜游戏,每隔一两天有一个猜谜任务需要完成;包括一些组词游戏。其他的背包客小组,尝试把背包经历写成博客,或者在休息的时候听一本一直想共同阅读的书,然后分享读书心得。或者是分享一些自己的人生经历,总之就是要把时间填满,把日常习惯中不断加入佐料。
2,不断提高你的行为标杆,用新的标准衡量你的日常行为,加入新的体验
我们小区里来太极拳大师教授洪传陈式太极拳,开始报名参加的30-50人,人满场地容纳不了。大师后来每周来一次,平常里自己练拳,人数渐渐减少,只有大师来的时候多些。后来大师有事不来了,练拳的人也渐渐稀少。现在到了四年之后,练拳的人变成了6-7个。
都说太极有好处,可是太极十年不伤身,是个慢功夫活。时间长了,渐趋麻木,日复一日的太极拳锻炼,到底与什么好处?我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索然寡味的样子。
后来一是我的高血压和其它身体状况,感觉比几年前明显好,这是给我一个坚持的理由,我尝到了规律锻炼的好处;另外一个就是,通过阅读太极拳的书,不断纠正自己的一些动作。发现慢慢一些自己原来做不了的动作,开始有新的进展,比如说以腰为轴旋转,比如说划圈,比如说高架中架低架实际上全在于自己的膝关节能不能承受,等等。这些要求不断加进去,慢慢的每天的机械锻炼,就都不一样了。
所以不断提升自己日常习惯的标准,而不是机械执行,也是一个不断为日常行为加佐料的好办法。
3,聚焦在朝向自己内心,体验自己才能领会的神奇
因为大千世界充满神奇和诱惑,即使我们有意为之,还是会让我们在行为习惯中享受到的乐趣在逐渐减少。
只有我们内心真正认识到享受到乐趣,变成你自己由衷地热爱、需要和正确,才能为机械甚至枯燥的日常行为增加源源不断的动力。
汉光武帝老而读书不倦,乐此不疲,是因为从书中可以不断和现实国家治理中的困境结合起来,他在找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意思是一些行为习惯被抛弃的原因,而反过来有意思则是能够坚持的关键。
所以,好学生一定是觉得学习有意思,是自己要学,是为自己而学,是自己想办法学,找各种机会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兴趣的活水源头,一定埋植在你的内心里,需要自己去发掘找到。
4,找到解决没意思的方法和途径
有的时候,感觉到没意思是因为没有发现乐趣,或者掌握的知识不够,认识没有到位。
比如说减肥,实际上肥胖就是因为“吃得多,消耗少”,热量在身体积累变成脂肪;而减肥的方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六字箴言。
但是为什么好多人这么简单的道理做不到,而再趋之若鹜花高价报减肥营等承诺短期见效的项目?
一个因素导致减肥半途而废,就是有太多的借口导致吃得多,没有锻炼。比如:美食不可辜负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还有就是太忙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等。
实际上大部分还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比如人体每天消耗热量的基本数据,食物的基本热量数据,锻炼对于人体机能的益处;饮食不仅需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提供热量,更需要蔬菜和水果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等。
如果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做铺垫,也许就不会偏食挑食,也许就会每天有个基本的走步控制,也许控制体重,自我管理体态,就在日常行动当中了,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真正变成了自己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