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我们渐渐麻木,甚至无意去回首总结。
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大学生,问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可能有眼界开阔了,生活独立了,思想深刻了等诸多答案。但对于父母来说,首先你想到的是你离家的距离变远了,分开的周期变长了,回家的频率变少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最近在读《十三经注疏》,当读到《孝经》中的这句话时,竟不能再接着读下去。这句话在脑中反复回荡,嗓间上下游移,终于视线朦胧,泪眼模糊。
想到冬时,每次与母亲通电话,母亲叮嘱最多的就是天冷了,一个人在外边注意防寒保暖。当时肯定是满口答应啊,过后总觉得一个大小伙子啦,小风小雨能奈我何呀。
无意间翻到冬季的一篇日记:
母亲从电话那头听到了我的咳嗽声,母亲道:“感冒了吗?几天了?吃药了没?要是开学时多给你带几件棉衣就好了,让你带你还不带,要是当时我硬给你塞包里······要不我现在给你寄过去几件吧······”话语中满是对我的疼惜与对自己的责备。我开始后悔未听从母亲让我多穿衣的提醒。“儿行千里母担忧”,心头一阵酸痛,我的不听老人言,却激起了母亲对自己的责备,我于心不忍。
渐渐地学会了报喜不报忧。总认为自己已是一个成人了,不用事事汇报于父母知晓了,觉得自己应该独自面对一些事了。再者,离家千里,有些事和父母说了也于事无补,何必让父母空劳牵挂呢。终于自己能妥当地处理一些事了,便觉自己肩膀变宽了,负重能力强了,甚至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父母总是滞后地知晓孩子的成长,正如孩子总是滞后地发觉他们的衰老一样。我们求学在外,大部分同学一离家就是半载春秋,可我们没有机会伴父母度过春秋两季,我们有的只是暑假和寒假。
我们在尚且稚嫩的心中愁肠百结,万般纠结时,在父母面前常常不显山不露水。而当事情解决了,惆怅消解了,过后很长时间了,无意中聊起有关话题,我们——以吹嘘的姿态——夸耀着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种种难题;挺过了自以为的苦难,取得了种种成就;靠着坚韧的毅力,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时,可能父母这才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有过的经历已如此之多,我们的成长如此迅速,他们如此后知后觉。
长时间的相处使得我们细微处过眼不察,而久别后的归来往往才能发现时光惊人的力量。经历了半载的离家求学生活,回到家中,看到茶几玻璃隔层上的药瓶,如此扎眼。人过中年,什么骨质疏松症,颈肩腰腿痛……如藤蔓般缠上了父母的身体,死命地吸取他们身上的营养。此刻才明白,报喜不报忧这句话,父母比你理解的深刻。可能我们这才意识到,父母的身体已不再健硕,他们的衰老如此迅速,我们如此后知后觉。
“呀,孩子长大了,”后面紧跟的一句往往是,“唉,人老了”。我曾无数次听到过不同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每次心头油然而生的都是怜悯与不忍。
有人说,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是从同情他的父亲开始的。哪吒幼年“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诠释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以为还清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父母为此伤的心,落的泪岂是如此就可以偿还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我在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句“圣人训”。相信不少人也是在生活中,尤其是自己生病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因为了解,所以同情;因为同情,所以不再辜负。不再辜负,便是孝。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可落,却不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