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陡生变数,不是互关一两个领事馆可以解决的。
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见证了太多不敢想的事情。
但可以确定的是,2020是彼此都清醒的一年,两国关系尤为如此。以前那些糖衣蜜语已经掩盖不住利益冲突,似乎已经走出了帕累托改进的关系。接下去会是你多一分,我便少一两的局面吗?
我有个疑问,就是两国的普通公民,是否互相了解对方,是否是真实的敌对认知?大国博弈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这个问题不好测量,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信息,这些资料或许在背后一层一层地构建着极其细微的逻辑关系。
比如,去过一个地方,是不是会对该地更有好感?一个评价比较负面的地方,如果去过了发现并不是这样,大家的心理态度是不是会有所变化?诸如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不然 “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故事总会一直被拿出去热议。为此,我们了解下中美两国民间旅游的大体数字。
1.美国人更了解这个世界?
维基百科显示,美国人出国的总数比我们更多。而且还需要考虑到两点,一是中国常常把去港澳台也称为出境旅游;二是中美人口基数差异近四倍。从数据来看,美国人去过的地方,可能比我们要多很多。换句话来说,他们是不是更了解这个世界?
2.中国人更财大气粗?
当然,中国也有胜出的地方,那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大妈”。同样以美元计算,2018年中国人在国际旅游支出的总花费几乎为美国的2倍。美国人均支出1809美元,而中国约为4403美元。
不知道这个数据跟大家的日常感知是否一致?在旅游收入方面,美国以2145亿美元位居榜首,远超第二名西班牙738亿美元,中国则为404亿美元,排在第十位。
简单地归纳一下,美国人其实并没有我们常说的觉得世界上“不存在其他国家”,他们出境旅游的意愿非常强烈,众多美国人见识过其他国家的成长与发展。
3.爱去美国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2018年,去美国的国际旅客人数达到7988万人。北美最多,约占一半。其中来自加拿大的旅客占比27%,墨西哥旅客占比23%。海外地区旅客主要来自欧洲和亚洲,英国以466万人次排名第三,日本349万人次排名第四。中国是美国第五大入境客源国,2018年入境美国旅客人数为299万人次,同比下降5.7%,为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部分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赴美人数预计将为352万人次,年均年增长率达2.8%。
上面的信息告诉我们,不是只有中国人才爱去美国旅游。同时中国2018年还有所下降,只排第五。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日本等去美国的人数都比我们多。具体的数据和维基百科略有出入(港澳台没有纳入),但差异不大,美国旅游局数据如下所示:
4.美国人到底爱去哪儿?
作为出境旅游的大国,那美国人到底爱去哪儿旅游呢?从美国旅游局官网可以发现,主要去的是欧洲、加勒比海地区,其次才是亚洲。具体来看是多米尼加、牙买加、中国、印度、日本、巴哈马。
5.到底是中国人爱去美国,还是美国人爱去中国?
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到中国旅游的数量大概是200-400万,2010年以后这一数据基本维持在300以内。单从这个数据来看,美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数量,比中国人去美国的还要多,如果考虑到人口基数,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表明美国人来中国比中国人去美国的意愿更强烈。(当然,说意愿有点不准确,毕竟每个月1000元的都还有那么多父老乡亲)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美国去日本的游客从2008年左右开始在持续下滑,近年来减少了几乎两百万。而美国人去香港和台湾旅游的数量近年来比较接近,约为150万左右。
6.外国人旅游,更爱去中国还是美国?
2018年,来中国的国际旅客人数为14120万人次。感觉好像比美国的7988万更多?
不急,上面说过了,由于统计口径的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分开算。其中:外国人3054万人次;香港同胞7937万人次;澳门同胞2515万人次;台湾同胞614万人次。(是的,你没有看错,香港同胞近8000万人次)对比可以发现,来中国的外国人,确实比美国少很多很多。那中国人去哪儿了,当然是国内游,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
7.一些分享
国际关系过于复杂,偏偏对方又不按常理出牌。我一直觉得这几年是社会学、政治学等一堆人文学科大发展的好时机,难得一见的社会案例,典型事件应有尽有。你几乎都不用在研究中小心翼翼地做假设,因为现实比假设来得更快来得更猛。不管是当年华盛顿那边竞选成功,还是一反常态地挑战既有规则,陆续退出历代领导人圈定的外交策略,还有突如其来的疫情动荡,都是社会学科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即使这样,毕竟肉食者谋,政治离我们还是有些距离,作为普通个体,我更关心中美民间交往情况,比如公民们怎么看待这个关系,大家是如何互动的。
有个很好的例子,阎学通教授在微博上有几个互动问题:加剧中美对抗已是美既定方针,中国应争取还是放弃改善与美国盟友的关系?弱者应对强者的非理性策略,应促使它更加非理性还是纠正他的非理性做法?我看到不少网友的回复,给大家分享几个回复。
继续争取改善与美国盟友关系;弱者几乎无法改变强者的非理性,只能如实观察其非理性、利用其非理性。
争取美国其他盟友,美国现在只会动嘴皮子,没有实惠给其他国家;应该纠正非理性,非理性对双方伤害都大,时间在我们这里。但侧重非理性的后果,他们为了大选已经没理性了,做好两手准备。
争取盟友关系,不能自我孤立;使其更加非理性,欲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争取,把中美的问题就局限在中美之间,不能落入美所挖的意识形态的陷阱从而树立更多的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今天报道的和萨勒曼国王的电话也是争取的体现;纠正,弱者所承担的风险比强者大,造成的损失也大,不能纵容或促使,而要通过明示底线、言必行行必果来震慑强者回归理性。
当你引起领导不满时,不论对错不要试图申辩,认错就是了。因为申辩就是你的错;不要试图和领导讲道理,领导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他不需你来说这个道理。
一个巴掌打不响,处于守势一方的中国只需静观其变;上世纪二十年代陈独秀先生也有此纠结,其后果不用多说,如弱者有纠正或因担忧而不敢反击强者的想法本身就非理性,只有选择稳守反击,在反击时拿捏得当才可为弱者提供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祸躲不过。
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当前外交形势一片颓然,到底应由谁承担责任?是否应该预见到多期叠加的外交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