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读者》、《青年文摘》这样的知名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只是刚开始写作的菜鸟,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权威认可的。
我开始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有时间、有思路的时候,也会码码字。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收纳我的“作品”的文件夹渐渐大了起来,我便开始向杂志社投稿,我精心挑选了几篇我认为写的不错的文章,润色一番之后,用电邮发到了几个国内有名的杂志社的投稿邮箱。结果却令人失望,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回音。后来,我开始在一些网站上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比如,简书),但是也都没什么阅读量。挫败感让我渐渐懈怠了起来,码字也没有以前勤快了,很多时候,只是应付了事,骗骗自己:“看,我努力了,写了一些哦!”
然而,看了一些阅读量很高、评论区很活跃的文章后,我渐渐明白自己的文章和那些优秀的作品存在哪些差距了。下面我谈一些,写作的注意点,这些也是我为了提高写作的水平,将要去做的事。
把写作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在这里,“重要”都有些怠慢写作这件事了,甚至可以换成“神圣”。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随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记录一下经历体会,除非是一个天才或职业作家,否则很难吸引读者。在这个每日被海量信息狂轰滥炸的时代,不要说让读者静下心来读一读你的文章,就是让他们把鼠标停下来,扫一眼你的标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作就要有写作的样子。比如大仲马,他只用专门定制的方格纸写作,不然傲娇地不写,他甚至要求不同文体对应不同颜色的稿纸,小说用蓝纸,诗用黄纸,其他用浅红色纸。当然,这不是大仲马成为文豪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对于写作这件事的尊重还是要有的。未必要在多么好的环境里写作,但是一定要全神贯注、把心思用在这件事上。
搜集资料,充实自己的文章。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那些教授、学者为了发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进行实验探究,把最精华的东西呈现出来。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虽然不必如此,但是有些功夫还是要下的:比如写一篇介绍某地风土人情的文章,就应该看一看关于当地的资料、纪录片;写一篇影评,就要了解一番导演、演员、拍摄过程等,还要熟悉影片里面的重要的细节、隐喻、暗示等,虽然这些未必都要在文章中展示出来,但是如果你的某个想法牵连出相关的知识,也要能够适当地把这些材料引入文中。
写完文章之后,一定要自己品读几遍,甚至是找一些专业的人给出修改建议。不知道大家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突然之间文思泉涌,很快就写了一篇文章。在此过程中自己也是心潮澎湃,因为这是你的心声的反映,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所以写的时候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但是,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再去看着这篇文章,就可能会觉得很一般,全然没了写作时候的激情、喜爱,甚至还发现了许多基本的表达错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写作的时候你给这篇文章加了感情分,内心暗示自己这是一篇好的文章,因为它是你的直抒胸意之作。然而,个体的感受可能会相当主观,而且用文字表达思想本来就是一个笨拙的方式,所以这样的文章的“美”也只是存在于那个相对冲动的大脑中而已。如果,自己的文章连自己都无法打动,何谈吸引读者呢?所以为了对文章有更好的把握,一定要再研读几番,冷静地把它雕琢成一篇佳作。
排版、格式问题。这或许是个技术型问题,但是有时候却很重要。字体、行距、段落长短等等,都会影响文章带给读者的感受。虽然,我也不懂,但是多学习、借鉴还是帮助很大的。
当然了,这些肯定是不全面的,而且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些也是我的有感而发,希望能够督促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