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是看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
后来我们有时看着这样的文字给自己打鸡血的:
被这样故事喂养大的我,曾妄想着通过看一篇文章之后,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每次充满热血,晚上睡了一觉,还是那个昨天的自己。继续毫无节制的偷懒,放纵,过着连自己都不喜欢的生活。这么多年的一次次的失望下来,终于明白那是海市蜃楼。事物按照特有的规律发展,哪是你脑海中意淫就可以解决的?
话说我这个标准的学渣,从三年级开始,基本上就已经从数学的大队伍中掉队了,考试如果能及格(60分)足够让我保持一天的好心情。
初三调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他来给我们上的第一次课,场景深刻的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只见这个年过中年的先生,手捧着一杯茶水就进了教室。他说:“我们先不着急上课,我来给你们说说什么是数学......”。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数学,怎样才能学好数学。给我带来醍醐灌顶的震撼,仿佛已经看到刷刷解应用题的场景。当晚我几乎兴奋的难以入眠,
一周以后,我还是那个我,直到现在,我还是永远解不开数学题更不理解函数代表的涵义。无论当时的我下有多大的决心,老师的引导和概念多么正确,还是无法把这一切转化成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存在自己的臆想中,看不清现实本质。
要想实现可能,必须付出持续,大量的行动,反复琢磨,克服困难。当时浅尝即止的做了几道题,发现解不出来,就放弃了。我没有深入,没有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没有尝试从更简单的基础知识练习起。
我选择了一条最最轻松的路:放弃。再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女生天生不适合学习数学,我本来就是一个学渣。看,一副“朽木不可雕也”的架势。
当然,以我当时的心智是完全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要想把这一套行动系统执行下来,需要大量的积累。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自律:计划五点起床绝不六点起,计划今天完成的工作绝不拖到明天。只有这么强的执行力,才能克服眼前的小困难,最终解决一个大麻烦。
早期的欧洲文明就是自律,不是如何优雅的行为礼仪,而是最最基本的:吃饭的时候不打架;如同我们倡导的不随地吐痰。基本行为模式的自我控制,才能讲更精确的执行力。
因此上面的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忽略了过程。
【一次又一次,小鸟始终没有放弃】
别逗了,事实上是小鸟之所以没有放弃,是因为不学会飞翔他就会死,要不让它学习游泳试试?一次又一次简单五个字,让人根本无法理解面对困难时的害怕,一次次失败面前的痛苦,以及再次尝试的勇气。
【一夜之间,我改变了!我开始保持自我本色】
听了一句话就可以保持自我本色,你的自我本色是什么?该如何做?难怪都说鸡汤有毒,没有具体的行为、心理模式指导。看了之后产生“我以为我可以”的错觉,只会使自信心下降,最终更难以从旧的行为泥潭里走出来。
对于圣人来说【不二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在同一个地方,以相同的地方,摔跤很多次】
抛弃所有的妄念,通过踏实的持续行动改变。需要的是每天做,重复的做,用心的做,长期的做。
由此可以看出,看一篇文章就改过自新,一次谈话就能幡然醒悟,一次失败就能总结人生智慧,那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