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直关注我的老朋友们没看错,就这一本书我看了两个月。不是我读的有多么细致,而是我一直有个看书慢的臭毛病,原因呢也不仅仅是忙。但参加日更活动知道多读书的必要性后,没时间确实是主要原因,毕竟还有很多其它的事要做。
以前我在省图书馆借书看,一个周期40天,可续借一次,一次可借4,5本。就这样我还是完不成任务,常常忘了打电话续借,但逾期费用也比较低,所以就无所谓了。现在又暂时改成买书了,就更没有了时间限制。
在看书最多的那几年,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就是要给自己看过的每部书都写至少一个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仿写,由其中比较触动我的文字生发出故事或散文,或者就是读完了的感受。
《一个人的村庄》是部好作品,它带给了我很多灵感,启发我写了“我的村庄”系列,也包括一些很好的思考,具体体现在我的《农家的一天》、《他们是否更寂寞》、《脚印》等等文章中。
虽然我竭力地在模仿,但是可能由于思想性和悟性不高、水平又有限,好像仍挣脱不了那写实性文章的框框。虽然我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魂,就像我们常看到的那幅画,一个孩子坐在弯弯的月亮上,低着头抱着膝,思考。
我向下看着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它还是原来的模样,有青青的稻田,绿绿的茶,有忙碌的人们,有老老实实啃着草的牛儿,一场大风吹过,一阵急雨落下……
原来那个坐在大门前的小女孩望向远处山峦可能只是无聊的随想被今天的她变成了文字,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人做过的所有事可能都是有意义的,它会在不经意间回来与你相遇。
就像刘亮程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的“可能过去的每一段岁月里,都活着另一个我”,“生命走散在一生中”。而我现在的文字又把它们都串联了起来,如果没有读者,我自己做我自己的读者也不错。
说他是一个乡村哲学家一点没错,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村庄像是虚构的又像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像是一个异类,虚虚实实,会去做正常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会想象自己能否去或者真正的改变了什么的发生。
“真的不知道那时候的我会这样想象世界”,那时的自己“能对花微笑,能听懂风声虫语,看懂白天黑夜,那时我静悄悄地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到万物在听。”
“我希望我的文字,像早年踩起的一脚尘土,从极高极远处往回落。一个字一个句子地回落。”
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我读他的文字时就是这种感觉,我看着那抹尘土被太阳照着,被风托着,慢慢地下落、下落。
其中也有一些文章我甚至没看懂,就比如他写风,写院门,写一些似乎不合理的行为,有种很抽象的感觉。也可能只是此时的我读不懂,学识浅薄,但也可能作者的有些留白只他一个人懂。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的书,任何时候想起都可以拿过来翻一篇读读,特别是对于乡村有特殊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