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露
继唐诗宋词之后,中国历史文学又出现,一颗璀璨明珠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民清小说,为什么戏曲会在元代空前的发展呢?
历经唐诗、宋词两个中国文学上的两颗璀璨明珠之后到了元朝,出现小说和戏曲这两种文体,而戏曲成为元代文学上的一大特色,并在这一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说元曲之前,简单说一下元朝由来,便于理解为什么戏曲会成为元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的王朝。蒙古人善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张最大一个王朝。元朝远征到海外。在这样子朝代背景下,不重文人也不重视科举制度,读书人考试做官之路渺茫,读书人到民间讨生活,在元代读书只占2%的比例,98%用现在话说当几首都是文肓。
蒋勋先生解说道唐诗、宋词是属于上层的文化在文字阅读和意境理解上有难度的,不是普通老白姓可以读懂和理解。如诗仙李白随便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这样意境并不是普通不识字的百姓可以读懂。
唐诗、宋词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才可以品读,需要赏析和讲解才能领会其中的意境。但是戏曲不需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元代的文人为了避免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开始创造了小说和戏曲的通俗易懂的文体。使得小说和戏曲在元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元代戏曲如同现代的电视剧和电影的即便是不识字可以通过电视画面和演员的演绎可以,会认为这些作品粗俗没有太多发人深思的文学价值。但是因为通俗易懂反而他的传播最快,并最深入人心和影响会超过正史中人物。历史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读懂,但是戏曲因为有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演绎,让普通百姓可以看懂和接受,人们更愿意相信《三国演义》还不知《三国志》才是正史。如现在有些低俗的电视剧、电影作品热播、热映,也许对于高级的知识分子会觉得不能接受,但是还是无法阻挡小说和戏曲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如同现代人追热剧,热搜榜出现最多但是热播电视剧、电影或综艺节目。我今天梳理一下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他们作品对后世的人影响,直至现今扔然时常被搬上舞台演绎。
1.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被称为曲圣。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一部很悲剧的故事,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名叫窦娥女孩,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因为无钱还蔡婆婆的高利贷便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换了盘缠进京赴考。不到2年窦娥的夫君早逝,无赖张驴儿想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被蔡婆婆拒绝,便在汤中下毒害死蔡婆婆,结果被自己的父亲的误食,毒死了自己亲爹,他便诬告窦娥下毒害死其父,昏官桃杌严刑逼供让窦娥认罪后问斩。窦娥在死之前为了表明自己的冤屈,对天立誓要“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向天控诉自己的冤屈。三年后其父窦天章,进京赶考中举成为大官,回到楚州得知女儿的冤情,为她平扫昭雪的故事。
因窦娥行刑在六月夏天,天降大雪为期鸣冤。我们平时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时候便会说:六月飞雪,典故便是从由故事由来。可见这戏曲影响延续到现代,在当时关汉卿用这样一个故事中窦娥表现对于元代底层人们善良,利用窦娥在行刑时的控诉表达对被欺压的老百姓反抗的精神。正是因为窦娥人物的这坚强不屈的精神,那里有压迫那里有就反抗,这种精神力量每个时代都需要,这个自元开始演戏至今的经典,相信还会一直演绎下去。
2.
元曲四大家之二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几乎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尽游子的游荡天涯悲凉的心情。他的代表作《汉宫秋》,以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出塞真实历史为背景,情节虚构的故事。将汉元帝写成一个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又软弱无能的皇帝。画匠毛延寿因为索贿不成丑画昭君的事情败露后,逃跑到匈奴,带着匈奴人来索要昭君,由于汉弱匈奴强。汉元帝作为一个皇帝也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王昭君,被迫送昭君出塞,昭君在匈奴与汉交界地方投江自杀的爱情悲剧故事。
马致远在《汉宫秋》故事悲凉中,借汉元帝表达普通人历经朝代变迁,人生无常,对命运无奈的心情。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冶的时代,汉文人想要依靠科举求得功名,基本变得如幻梦不可能。那个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时代过去了,只能将无奈抒发自己笔下的戏曲人物中。
3.
元曲四大家之三白朴,出身士大夫的家庭,家有诗名,同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是世交。本来应该是有优渥生活,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在幼年时期金朝被元太祖的蒙古兵征伐时期,兵荒马乱时期,父亲白华随金哀宗上战场,年幼的白朴和母亲走失,幸得元好问在城中,收留白朴与姐姐。白朴的父亲在金兵败后投降元朝为官,战争结束后,元好问便将白朴姐弟送归白华。随着元朝建立,生活开始安定。父亲要求白朴用功读书以考取功名,此时白朴虽然在学问上日益长进,却因幼年经历母子走失的战乱之苦,而对蒙古统冶者充满憎恨之情。不愿入朝为官,可是他的才华在戏曲上得到发挥,为元代的杂剧贡献不少作品。
白朴代表作《悟桐雨》,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故事背景来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戏曲的方式写尽杨贵妃到极致繁华受宠到安碌山叛乱,唐明皇携杨贵妃出逃长安,被将士逼迫缢死杨贵妃。安乱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每日哭祭杨贵妃,思念成梦,梦醒后看到窗外悟桐兼细雨更添成愁。从此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因为白朴童年的遭遇金朝亡国,父离母散的经历让他对蒙古统冶深深的厌恶,虽然才华横溢,却终于不入朝为官。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痛斥唐明皇的荒淫,对他和杨贵妃悲剧结局又深深同情。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虽为历代文人写过的旧故事,白朴加入自己新的创意,文采优美,情深意切。此剧历史评价颇高,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悟桐雨》为最。”
4.
元曲四大家之四,我这里介绍郑光祖,他的名字不一定都知晓,代表作《倩女幽魂》一定都听过。他本是修习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因为不善于官场人打交道。官场失意便将一生的才华民间杂剧的创作中,在当时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当时伶人都尊称他为关老先生。他本人生平历史上鲜少记录,默默耕耘在元代戏曲艺术事业,他死后由伶人将他火葬于杭州灵隐寺中。
《倩女幽魂》写的青年男女浪漫的爱情故事,倩女与秀才王文举自小订有婚约,王文举父母早亡又穷困。倩女的母亲嫌贫爱富,便想毁婚,借口让王文举参加科举中进士后才同意完婚。倩女却钟情王文举,忠于这份爱情,在王文举奔赴京城赶考后,思念成疾致使灵魂脱离身体追随王文举,要与王文举一同去京城陪伴左右。王文举不知道追随而来是倩女的魂魄,三年后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际,修书通知其岳母,他携倩女一同回去,回乡后倩女的身体同魂魄合体,夫妻真正团圆结局。
郑光袓借倩女的魂魄表达出,当时女子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对爱情的坚贞。同当时另一部剧《西厢记》相齐名,而郑光祖也因此剧“名香天下,声振闺阁。”
元曲四大家戏剧,各有千秋,将中华文学之美从上层阶段真正传播到民间。关汉卿的戏曲特色以揭露现实,笔下窦娥无比刚烈、悲壮之情;马致元戏曲特色对人生无常、现实的无奈,他笔下昭君虽然得到元帝的宠爱,可是面对强敌匈奴,为了避免战争只是出塞在交界自杀。白朴历经战乱后身处繁华,体会繁华背后荒凉,只能寄情于山水,他对失去杨贵妃之后的唐明皇还是充满同情。郑光祖对他生平记录较少,他写曲剧更多为艺术,并不是表达现实,这也是他的作品比他要有名的原因吧。
另外一说元代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我今天之四写的郑光袓,一个虽低调却为元代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元曲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