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致辞中,北大校长林建华要求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
但他将“鸿鹄(hú)志”读成了“鸿浩(hào)志”,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5月5日下午,林建华校长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名为《致同学们》的公开信,原本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没想到的是,这封公开信后,网友们的讨论更加激烈了。
原文由北京大学账号发表在BBS↓↓
林校长的致歉信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林校长还可能真的不知道,坊间一片哗然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犯错误是可以理解,谁都可能犯错误,但是无论如何,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口中说出“质疑不能创造价值”是绝不可原谅的!
人类如果没有质疑,就不会今天的科技,人类如果没有质疑,就不会有现在的文明。
林校长有没有想过,北大在大家心目中究竟代表着什么,是什么样的公众形象?
我相信,大家普遍的观念和小书一样,北大是中国最好的文科类大学。北大是中国的人文圣殿。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曾是众多莘莘学子理想中的殿堂。
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的北大,才是我们印象中的北大。
· 01 ·
1917年1月9日,北京雪花飘飘。
蔡元培正式就职北大校长,在就职演说上:“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1917年,梁漱溟23岁,他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论文,听说蔡先生在北大当了校长。就把自己出的书寄给蔡先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到北大当学生。
蔡元培约他到校长室,坚定地告诉他:“你的水平可以来北大当老师!”
梁漱溟不自信,“我不行,我只有初中学历。”
“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哲学的朋友,我此番执掌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是要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
教师中多有微词,蔡校长力排众议,23岁的梁漱溟就这样来到北大教书。
正式注册他课程的学生只有90人,几节课下来,旁听生200多人,教室坐不下,只好改到北大第二院大讲堂上课。
· 02·
1917年,北大招生,胡适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他找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场同意。
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
这个学生叫罗家伦,11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所以五四时期,有一句话叫:
“谁当清华大学校长,谁数学考零分!”
罗家伦当了校长,也开始破格招学生。
他招的学生,大学问家钱钟书数学15分,大历史学家吴晗数学零分。
· 03·
1945年12月间,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内战活动,与云南昆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
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赶过去,见到云南省警备司令关麟征,劈头便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了。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文章见解深入,眼光锐利独到,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参政员,仍不改其志,甚至敢于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 蒋介石为平息此事,特意请他吃饭,并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用的人。”
傅斯年回答:“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在傅斯年的穷追猛打之下,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免去孔祥熙的职务,改由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
这就是陈寅恪说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 04·
前不久大热的电影《无问西东》是给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的献礼片。片中展现的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怀念西南联大?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也绝不只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当时最聪明的学霸,更是因为名校骨子里的精神和灵魂。懂得终生教育重要性质的人,内心也会被那温厚的大学精神耳濡目染。
梅贻琦校长对迷茫的吴岭澜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这就是真实。”
泰戈尔说: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质疑不能创造价值吗?
如果失去了质疑,那么何来求真?失去了求真,何来创造价值?
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去质疑,只会盲目执行不懂思考,那么进步从何谈起?超越从何谈起?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又在哪里?
名校的本质,应是敢于质疑!
没有质疑,就没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