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粗!
若你是看他作品的缩略图,可能会不禁感慨:“作品很写实啊,用色非常细腻。”不过这样的观感也只能停留在你没有放大之前.....没错,哪怕画面只是正常大小,你也能清楚的感受到笔触是多么粗犷。从侧面看,凝固的颜料就如同狠狠一脚踩在泥坑里,又像是犬牙交互的山脉。而每一厚笔,里面都混杂着其他的颜色。说好听点像是少女片染的秀发,说难听点像是食堂大妈给你的打的西红柿鸡蛋里混了半勺少个人打的酸菜。甚至,在最浪漫的罗纳河的岸边,有一坨堆在那的颜料,我实在认不出那是码头。
不过,粗从来不是只有乞丐才穿的破洞背心,会被拒绝在高雅之堂外。我们看到他的每一短促的笔,都透着一股劲,穿越时空把他的赤子之心捧在我们面前。他的每一笔下三四种颜色都不曾让我们觉得土鳖,就算是不承认他地位的后生,也会感慨这种颜色搭配,算是他“歪打正着”了。他虔诚的模仿着大师的画作,到头来成了沟通圣殿与凡间的天使。那是我们都看的懂的,粗厚的笔刷。
而将粗作为自己的定位,当然不是他耍什么心机想要出名。真正的原因就一个字,穷。
因为穷,他不得不省颜料。他每次向弟弟炫耀自己的成果时,都像一只咬着棒球流口水的金毛,催促着想要更多更多的颜料。
因为穷,他不得不画得快。唯有高节奏的创作,才配得上钱哗啦啦流进来的速度。但这也是为了,换成一枚枚硬币,好让自己在酒吧畅饮一扎,看光美好的女人。(尽管他没赚过几个钱)
因为穷,他不得不什么都画。哪怕是只一扇小窗和精神病院外的世界相连,那都是新作品不竭的源泉。
因为穷,他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发明。他非常在意画框和画的融合,创造了自己构图的方法,画框不是随随便便在画完之后加上的。为了省颜料费,他把彩色的毛线揉在一起,模拟调色的结果。真的,省到家了!
但他从来不因为穷,就省了质量。多少次琢磨后,才有了几只吃土豆的手。更没有省的,是他对工作的忠诚信仰。临死前的那个上午,他还继续创作了一幅画。尽管他也知道,他得不到女人,得不到孩子,连再多一点的颜料和啤酒,都得不到了。
邋遢的单身生活,自然有各种不幸。但他唯独,在风风雨雨中,不放弃工作。因为工作,是他在黑暗隧道里看到的唯一救赎。工作,简直散发着圣母的光。那是粗糙的人,却有最让人感动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