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退下来了,因此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道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一直很想存钱去外国读书,所以趁着放假有空先看看吴军博士写的《大学之路》。
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年代,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并且成为他们的子弟进一步维持现有社会地位的手段。
而东西方的上大学的理念存在差异,东方是为了晋升高阶层,西方却不一定。
名校毕业生普遍家境较好;在中国,少数名校生来自偏远山区,大多数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比如是北上广深的本地人享受分数优惠,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人从小用钱堆起来,请家教,参加奥术培训,美术,音乐特长班。因此你会看到好的学校周边的人不仅读书好,还会各种各样的特长。反观普通的二本,大家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而好的大学最重要的影响是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大概是怎么样的人就有怎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或多或少影响你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比如大家都爱去图书馆,你也不好意思不学习。大家都打lol,你读书的时候反而会觉得自己很另类,容易被别人影响。
原来博士后并不是一种学历,而是为了让还没有正式工作的博士,有一个地方继续做研究的临时性职位。
英国的一年硕士属于“本科硕士”,两年的才等于像中国这样的硕士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总会照顾校友的子女为什么?
因为美国私立名校很大程度依靠校友的捐赠来维持日常开支,因此希望校友的圈子是一个精英的而非平民的圈子。这突然让我想起了高中语文老师说的阶层固化现象。也不难看出为何美国名校本科很少亚裔,因为他们虽然个人消费上很大款,但是捐赠的时候却很吝啬,而像非洲裔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表示。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像潘石屹夫妇这样的企业家为什么会捐巨款给哈佛耶鲁这样不差钱的名校,而不是给国内的大学。包括很多网上的人喷他们,其实这很大程度帮助更多国人可以接受美国名校的教育,提高华裔群体的地位,为他们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