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中,倪萍写到她姥姥最爱说的一句话是:
“天黑了,谁也挡不住喽。”
没有什么文化的姥姥,深谙一个朴素道理:
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
1月16日清晨,天刚亮,一个人就走了。
他,就是倪萍荧屏上的最佳CP——赵忠祥。
在用赵忠祥名字发布的讣告里,儿子赵方这样写道:
2019年底,赵忠祥感到身体不适,就医检查,被确诊癌症,癌细胞已经扩散。心态乐观的赵忠祥,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直到这个周四死神毫不留情地夺走他78岁的生命。
杨澜发文悼念:赵老师教给我太多!感恩您的教导,学生泣拜。
倪萍发文回忆过往种种,感恩赵老师的帮助,并感慨“我想你,舍不得你走!我们都想你,都舍不得你走”。
还有几天时间,翘首期盼又吐槽不断的第37届央视春晚,将在阖家团圆的喜庆氛围里,拉开帷幕。
但,连续主持了13年春晚的赵忠祥,再也看不到了。
或者说,因央视春晚而成为“国脸”的赵忠祥,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上突然离开,让人在悲伤感怀之余,更咂出一些宿命的况味:
一切终将回到源头。
一切好像冥冥注定。回到源头看赵忠祥,他高光时刻的职业生涯,和80后、90后的儿时记忆牢牢嫁接在一起,剪都剪不断,分也分不开。
在那个娱乐和资讯极其匮乏的年代,拥有一台电视机俨然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何况,能“钻进电视里说话”的主持人。
所以,那时候,把电视当成了解缤纷世界窗口的人民群众,在潜意识里就对“主持人”这个身份,镶上了一圈神圣而高洁的金边。
1983年的第一届央视春晚上,41岁的他正值盛年,穿着四个口袋的中山装,顶着浓眉大眼的国字脸,字正腔圆地站在大红屏幕前,致开幕词。
也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代表央视第一次给全国人民送来绵亘多年、终成春节传统仪式的辞旧迎新大餐。
在那个娱乐和资讯极其匮乏的年代,拥有一台电视机俨然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何况,能“钻进电视里说话”的主持人。
所以,那时候,把电视当成了解缤纷世界窗口的人民群众,在潜意识里就对“主持人”这个身份,镶上了一圈神圣而高洁的金边。
这也就不难理解,1999年的春晚上,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联合出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大妈,谈到人生最大的梦想时,高呼“我十分想见赵忠祥”,引得全国观众捧腹大笑,也让台下的赵忠祥笑得前仰后合,却一点也不掉价突兀。
因为,在那个年代,见到男神赵忠祥,堪称全国白云大妈的共同心愿。何况,抛开长相和声音,资历深深的赵忠祥,也配得上“在女人心头纵火”的梦中情人。
1959年,赵忠祥就进入成立才一年的中央电视台担任播音员,是中国第二位电视播音员(第一位是沈力老师)。
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随邓小平访美,采访美国总统卡特,是新中国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记者。此后多年,他和倪萍主持的央视春晚,他和杨澜搭档的《正大综艺》,都是80后、90后童年里斑斓记忆的一部分。
而他从1981年到2018年,长达37年的时间里,坚持解说录制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至今还响在我们的耳畔。
这种步入晚年后名利双收,依然对老本行心怀热诚的执着,完全不是一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草原的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的笑谈,就能打发的。
它有着令人起敬的专注。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
仅就业务而言,对于白岩松、水均益、王志安、朱军来说,赵忠祥是名副其实的前辈。
而对于我们——原来看电视现在看手机、已迈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用音容笑貌和磁性声音陪伴许多往事的赵忠祥,更像是一个未曾谋面的故人。
他见证了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岁月,也让我们在对他的回忆里一遍遍确认自己。
所以,他的离世,就像我们体内的一部分,嘎嘣断裂,碎落一地。
哪怕,他也有争议。
赵忠祥最大的争议,大概就是他和女保健医生饶颖的那场官司。
这场官司,虽然司法早已给出他胜诉的判决,但是人们还是在自己的心底,各自给出了另一种审判。
纷纷扰扰中,没有人清楚当事者双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这桩2005年和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恰发生在网络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介逐一衰落的节点上,也自带某种宿命。
2005年前,在官方电视、报纸和广播一统话语权的时代,人们听到的是单一且定性的官方语言,也养成了闭塞而武断的逻辑思维,看那些活跃在电视报纸广播里的记者、主持人,不免带着崇拜和神化的目光。
时代和新媒的发展,一举打破了这样的体系和僵化。
2005年后,网络视频如雨后春笋,自媒发展如火如荼,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直播平台,一个事件发生后多方信息的相互纠错与印证,让更多人不再仅仅相信官媒的单一说辞。
和官媒一同不再神秘高大的,还有这个话语体系里,那一群群原本象征完美和知识的从业者。
所以,抛开赵忠祥和饶颖案的真真假假,我们更该看见的,是一个神话的覆灭,一种客观的崛起:
原来,记者和主持人,也不过是普通人。
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伤痛病患、男欢女爱,甚至秘密隐私,他们也都有。
所以,不必用高尚的标准要求别人,因为大家都是不完美的人。也不必用卑微的眼光打量自己,因为你我都是珍贵的个体。
这是赵忠祥那桩事件,给我们上的一课。
这一课里,藏着时代洪流之下,一代媒体人的悲喜命运,还有一代国人的认知成长。
听闻赵忠祥离世的消息后,我在记录日常心得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那个不完美的老人,再也不会有了。
他见证了新中国一甲子的传媒史,躬身入局,见证参与,并在国家最高媒介上,拿到最有价值的金话筒奖、杰出贡献奖,书写了属于时代和自己的鼎盛与传奇。
他曾身陷丑闻,因为男女关系被全民群嘲,因为广告代言被工商总局点名批评,还因为晚年出售字画而遭道德拷问……
他在神坛和泥土之间辗转,被光环加持,被平台神化,被时代裹挟,被舆论考量,最终以猝不及防的逝去,回归到泥土之中。
就像我们每个人。
但从今后,他赢得的荣光,获得的嘉奖,丢掉的加分,承受的质疑,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关于他,我们记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有过深刻交集,又终挥手告别的很多父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