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习写作,少不了要先多读点书,最好大读特读,直到博览群书,问题是,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
虽然说开卷有益,但大益和小益面前就有个选择的问题,因为人生有涯,我们一定要学会甄选,尽量去读有高度和有深度的书来滋养我们的心灵。说这些似乎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打开一本书,至少得看好一会儿才明白是不是自己的菜,而时间已经流逝了。听专家的和媒体的?说实话也不狠靠谱,销量好不等于内容好,商业社会变味的东西防不胜防。
其实,阅读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受,开始难免走弯路,阅读量够了,分辨好书坏书的能力无形中增强,批评性思维也慢慢形成,知道去理解写作者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写作者的心路历程,知道做横向和纵向的比对,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再人云亦云。到了这个境界,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有思想的人,在自己心里,就获得了自由意志,离糊涂和烦恼越来越远。读书读到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应该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享受。杨绛先生曾说:“人们烦恼的原因,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至理名言也。
但读书绝不应该仅是拷贝别人的知识,这点人远逊于电脑。而为考试而读书则难免枯燥和无趣,多少莘莘学子正为此痛苦着呢。史学大家陈寅恪为读尽天下书而负笈游学于欧美各大名校,终身未尝获取别人眼里金光闪闪的一纸文凭,然陈氏于中国史学的建树岂是几张名校文凭所能比肩的?看看多少当年的学贯中西的民国知识精英们,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难以望其项背的,究其原因,读书是它们的手段,用以提高见识,开创学问,终成大家。因此提高见识远远比学知识本身来得重要,如果只会读书,咀嚼别人的观点,“充其量就是个两脚书橱”。
学而不思则罔,尽信书真不如无书。当一个人囿于狭窄的世界观,学习本身就是无底深渊。常见因一本好书而会心一笑,或抚掌击节,一花一世界,其实一书何尝不是一世界?在未知的世界里遨游,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再想想如何跟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思考,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如果仅向往陶渊明的理想生活而读书,只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为人间美事,则读书就变味了。或许是我无法理解隐士般的生活态度,但大家都追求归隐山林,社会就丧失了前行的动力。我坚定地认为学一定要致用,读书本身不是目的。
不过,真正的思想家除外,他们是真正的超人。康德一生独居偏僻的小镇(可惜那个小镇现在成了俄罗斯的飞地),但阅读和思考成就了他在哲学上至今让人难以攀登的高峰。扪心自问,真正的思想家凤毛麟角,一般人就不该乱找借口。
读书是输入,写作则是输出。多读书就一定会写好文章吗?未必,但读书人的内心比大部分人更为丰富和细腻,一旦有了感悟,好文章自然如天来之水,纵然成不了作家,也足以抒发情感,以慰平生。写作是一种输出,想要高效输出,输入端的质量是关键。读历史让你了解国家从何而来,文化如何产生;读文学,让人感动于故事,并以小见大;读哲学帮助我们思考人生,明白事理;读各类工具书,可以为我们解忧解惑。
愿大家:在阅读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在思索中发酵生命的活力,在书写时传递生命的温度,在生活中践行人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