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辛苦一年,与家人一起团圆守岁迎新年,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
又到春运高峰期,小伙伴们的回家车票都抢到了吗?
在我们守着9点钟的网,把12306刷了又刷的时候,我们只需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利用快速的网络和不停歇的刷新,再加上一些运气,也许能刷到一张回家的票。
我们与回家的车票,隔着一道屏幕的距离。
在上海有位大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为了买到回家的票,连续六天早早跑到火车站排队,却都被告知票已卖完,最后一天,终于崩溃,在大庭广众之下放声大哭,甚至对着工作人员下跪。
大爷与回家的车票,隔着无尽的距离和一肚子的心酸。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爷为了省钱,不肯买高铁票,不肯买汽车票,也不想麻烦女儿从苏州绕到上海来接他一起回家。
他说:我就想自己背着包,坐上火车就回家了。
可大爷却总是与那张能带他回家和亲人团聚的火车票擦身而过。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缩影,一个中国式父母的缩影,他们大半辈子为了孩子鞠躬尽瘁,孩子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然后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却只有一个念头:不要给孩子添麻烦。
不给孩子添麻烦,这是所有父母内心深处最情真意切的想法。
可作为子女,难道因为父母不想给我们添麻烦,我们就真的可以不管不顾了吗?
我不知道大爷的女儿在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因为就算不能绕道去上海接上父亲,但想办法为父亲订一张票,或者是安排其它的方式让父亲顺利回家,应该是在能力范围内的。
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老人们的脚步已经跟不上消费方式的变化,但为人子女者,只要做一些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能让我们的父母少吃很多苦。
前半生,我们在父母的庇荫下成长;后半生,我们是否也能为年老的父母撑起一把爱的保护伞?
2.
不由得又想起另一起新闻,南京81岁的独居老人离世后两个月才被邻居发现,家中留有一纸遗书,读来字字扎心,戳人心底。
从遗书上的内容来看,老人以为孩子第二天就会回来替她办身后事,字里行间,还全是替孩子着想,先交待自己走时心如止水,非常平静,这是所有后人都希望看到的;然后又交待了进入到现场要如何安排才不至于染病,如何整理遗物等等。
该有多么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才会在生前的最后一刻,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告别自己最爱的孩子们。
老人的孩子们,在中秋节没有过来看望自己的妈妈,甚至可能都忘了要给她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在中秋月圆团聚时刻,看着窗外一轮圆月,屋内一条清影,写着生命中最后的文字,心真如止水吗?
为何我只看得内心煎熬?!
括弧里的农历八月十五,像是加大号的问号,在拷问着人们心中的良知底线。
而节后的两个月当中一直没有母亲的消息,她的子女们不会觉得有些异常吗?不会有些担心吗?
毕竟妈妈是一个81岁的老人,不是18岁的姑娘。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已经处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一不小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而她却已经单独生活了整整7年。
我知道,那些没有定时看望老人,不经常打电话的孩子们,通常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孩子,可这个世界谁不忙啊!尤其是当你上有老下有小,前面还有老板和客户的时候,谁不是忙得呜呼哀哉。
可我们不会忘了孩子的功课,不会忘了老板的任务,却唯独会忘了家中的老父母,问问他们过得如何。
打个电话 ,十分钟的事情,我们都没有空。
我们总是把全部的精力给了自己和孩子,有时会忘了给父母留一点爱。
3.
这些年,空巢老人成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农村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
据《中国空巢老人现状报告2017》显示,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69亿,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0%,数量约7000万。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经济困难、失能无靠等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孩子们少年时,就离了家,去大城市里求学、工作、成家、有了下一代,农村的老家成了每年一次或数年一次才回的地方,已然故乡变他乡,他乡成故乡。
可老人们离不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孩子们的新家有时也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隔代之间的生活理念不一样,可以帮忙带孩子的,老人们还会觉得自己能发挥余热,搬去和孩子们同住,否则老人们也多数不愿在孩子们的家里“添麻烦”。
他们更愿意留在农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鸡鸭六七只,有伴侣的还好,可以相互照顾伴着,独居的老人就只有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了。
对于留在城里的孩子们,老人们也从来不会提要求:
缺钱花,省着用,不给孩子添麻烦。
生病了,老骨头抗着,不给孩子添麻烦。
想孙子了,拿出相册翻翻,不给孩子添麻烦。
哪怕只是偶尔为他们买点东西,打个电话叮嘱一声多穿点衣服,或是让孩子在电话中喊一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倍受感动。
其实他们要得不多,我们却总是给的不够。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空巢而不空心,应该是目前这些留守老人内心最大的希望吧。
4.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一定要深记在心,一则为父母年高体健感到开心;二则因为双亲年数尽高,离人生的终点也越来越近,留给我们孝顺他们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而孝顺,从来不只口上说说而已,如果父母怕给我们添麻烦,我们做孩子的,不是理应帮助父母解决麻烦吗?
当我们向父母索要的时候,他们只怕给得不够。
而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唯有不打折扣。
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朋友A,在北京工作,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因不习惯大城市的快节奏,坚持一个人留在老家,A不放心,于是给父亲配了智能手机,每天父亲睡觉前,他都要和父亲微信视频,确认父亲安全,他才敢安心入睡。
朋友B,已经数年坚持每天在晚饭之后给母亲打个电话,拉拉家常唠唠嗑,从未哪天断过,在母亲眼中,她还永远是那个依赖着自己的小女儿,其实她心里明白,这样每天的黄昏对话,能让她白天更有理由努力奋斗。
朋友C, 这些年父母一直跟着自己,先是照顾自己起居,后来照顾大宝,现在帮忙照顾小宝,对于父母的无怨无悔,她和先生这些年一直打拼,终于在同一个小区,买了套小户型给父母,实现了一碗汤的距离。
朋友D,在离家不远的城市有自己的事业,每到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回去看父母,他和孩子一起,随着母亲去菜地干活,教孩子辨别大蒜、韭菜和葱之间的区别,告诉孩子每一颗粮食都是先辈用汗水换来的。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河流,父母是上游,是我们的源头,而孩子是下游,是我们奔腾而去的方向。
所以林语堂说,一个人天生自然地爱他的孩子,而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爱他的父母。
饮水思源,教养是也。
我们在慢慢地成长,父母在慢慢地变老。
然而,只要我们在眼前,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
只要父母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把年夜饭吃成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