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十七岁登基,年号崇祯,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崇祯帝。崇祯登基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但他立志振作,要做一个中兴之王,他不仅勤于政事, 而且在生活上厉行节约,即位后立即频布了一系列节俭措施,还带头执行。练字的时候,他一定将整张练习纸写得满满的,从不浪费。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内衣穿到破还舍不得扔。作为一个皇帝,崇祯算是克勤克俭的,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能做到他这样。然而,就是他这种近乎于守财奴式的节俭,加速了明朝灭亡。
吝啬成性,不拿内帑保江
崇祯元年(1628),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崇祯下令裁撤驿站。这种大幅度的裁撤计划每年可以为朝廷省下30万两银子,而这些银子刚好可以维持皇宫一个月的开销。然而,崇祯却没有料到,大批被裁撤的驿卒因失去收入来源,无法生存,只好加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便是其中一位。
崇祯十七年( 1645 )二月十二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起与明延相抗衡的农民政权。这支队伍发展迅速,很快占领了宣府、大同、平阳、太原等军事重地,进逼都城北京,大明危在旦夕。
紧要关头,崇祯连忙召集吴襄(吴三桂之父)等一众官员商议,打算让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回京勤王。吴襄告诉崇祯,调动军队入京需要100万两白银筹集军饷。崇祯立即就懵了,当时国库中只剩下区区40万两银子了,户部官员想尽办法也拿不出更多的银子了。事实上,虽然国库空虚,但崇祯的内帑(皇帝的私人仓库)十分盈满。有些大臣便上书崇祯,请他打开内帑。然而,崇祯帝却舍不得,还连连向大臣哭穷,称内帑中的钱已经用完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实在忍不住了,直言社稷危亡,请崇祯不要再吝嗇身外之物,可是崇械始终不肯拿出内帑中一分一毫的钱财。
工于算计,臣子身上找救济
崇祯自己不肯拿出银子,但又想保住江山,思来想去,只能从大臣身上下手了。崇祯号召大臣捐款筹军费,但是大臣们也纷纷效仿他,都不肯拿出钱来。崇祯实在想不到其他的办法,只能先拿国丈周奎开刀,要求他带头捐助10万两。周奎不肯,一个劲儿地向崇祯哭穷,称家中没那么多钱。太监徐高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站出来劝说周奎:“朝延现在有难,老皇亲竟还如此吝啬,不管您存多少财产,若是亡国了,它们还会是您的吗?”周奎这才表示愿意捐献1万两,崇祯帝仍不满意,认为1万两太少了。周奎不敢再讨价还价,却私下进宫找女儿救援,周皇后只好偷偷给了他5000两,可这位国丈却私吞了其中的2000两。其他大臣也纷纷装穷,有人甚至还摆出“售房筹资”的姿态,向皇帝证明白己真的很穷。就这样,大明王朝自天子到大臣无一肯为江山社稷出钱,军饷迟迟未能凑齐,吴三柱也就未能及时进京救驾,很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从皇宫中捜出大量的财宝,其中光白银就达3000多万两。而此时,崇祯已在煤山自缢身亡。
为了区区100万白银,崇祯不仅白白送出了3000万两的白银,还葬送了大明江山,真是可悲可叹!这笔简単的账日,崇祯不会算不清楚,可他为什么就是不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呢?其实,这与封建时代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崇祯自以为手握皇权,只要白己让臣子出钱,臣子就一定会照办,这样自己的私房钱就会很安全了。然而,在那样的政治形势下,他的权力已经不具威慑作用,而他的自私、吝啬最终成了压倒大明王朝这艘大船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