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苏联歌曲,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初中的时候,偷着学,偷着唱,因为是爱情歌曲,因为是农村的学校。
第二首是《喀秋莎》,名字美,旋律美,学会了之后,才知道喀秋莎是火箭炮的名字,知道了卫国战争。
然后就是一首接一首的《山楂树》《红莓花儿开》《小路》《三套车》《纺织姑娘》《灯光》《我们举杯》《共青团员之歌》......
以后,陆陆续续有了好十几盒苏联歌曲的磁带,独唱的、合唱的、纯音乐的、舞曲的,音乐里面以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手风琴居多,再后来的数不清的CD、VCD光盘......
我周边的比我大很多的上个世纪三十到五六十年代生人,太多的人都是苏联歌曲的拥趸。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也没有削弱对苏联歌曲的喜爱。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音乐空前繁荣,港台音乐大量引进,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
自己也逐渐喜欢上了欧洲歌剧及欧美歌曲,但是一个人、安静的时候,还是要听一听熟悉的苏联歌曲,那熟悉的手风琴音乐。
随着自己阅读增加了近现代欧洲史,关于苏联的书籍多了一些,自己的感触就多了起来。
有一天,看了央视关于二战时期的史论纪实片,中间有一小段喀秋莎的旋律和影像资料,我的头脑中的思绪突然乱得很,马上又突然寂静下来:那战争、那牺牲的人、那永恒的经典的歌曲,一下子竟然都没有了归宿!它们统统的都来自于一个地方,而又突然不知道去向哪里,它们没有了未来,当然也就没有了回归之路!!
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汇表达我的感慨,或者说,不是我的感慨,是想到这个问题时头脑、精神与情感的不可名状的失落,就像仰望苍穹,想到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不过是如微尘般卑微,阅读人类简史,世间百年不过是时间洪流中的眨眼瞬间的极度失重感。
音符还是那个音符,歌词也依旧没有改变,但是孵化那些优美歌曲的时代已被红尘淹没,创作的灵感、情感、使命也烟消云散,歌曲颂扬的主体亦只能在历史书上以文字存在......
再倾听音乐,越激昂的,越觉得悲怆,越悠扬的,越觉得忧伤,越内涵丰富、意义隽永的,越觉得迷惘与苍凉......
苦难的,不仅有个人,有民族,有国家,还有艺术。
苏联歌曲,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