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阅读”就是个中性的姿势,但是全世界都给这个姿势加上了太多的气质。姿势过重,喧宾夺主;被讨论的不应该是该用何种方式阅读,更应该是学习和内化这件事情本身。 看不上碎片化阅读,推崇深度阅读、体系化阅读、或者边读边整理,读完了,框架或者“知识结构”,也就出来了——好。但是,当这个体系对你现有的知识体系来讲太陌生,或者对这个知识群,除了纸面上打过招呼以外,没有任何学以致用的机会时,说老实话,两个礼拜下来,这个框架那个体系的,几个人敢说自己还记得?几个人敢说还记得除了那几句划了横线之外的内容?多少人重新一翻发现,好一本做了记号的新书。碎片阅读是场徒劳,深度阅读就敢说不是徒劳了吗?
学习,是要花时间去接受概念的。这个时间很长,可能长到你不知道它从何而起。强记是没有用的,虽然很多人说不动,要不怎么说迂呢。
而且那种读法,真的效率高吗?莫说花精力,就说,大多数人装模作样的,就没有消耗这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的意志力吗——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今天打鸡血明天扑,省着点用,还要硬拉卧推自我提升呢。
我们都在阅读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却只能吸收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东西,就好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别人,到头来只能变着法成为自己。
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最享受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是理解,只是一些瞬间——一块知识点打通了你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窍,几个段落让你恍然大悟合着就这么回事,或者一句话,你脑子里有些隐约的经验就盘活了——碎片化阅读也好,深度阅读也好,有了这些瞬间,就不算差。书要读懂,人要先半懂。从不懂到半懂,花时间磨,在书内磨,在书外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