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的时间阅读《花儿流变中的多元融会及其地域格局》(李智君、周振鹤)这篇文章,受益颇多,着实佩服作者强大的逻辑能力和广阔的视角。下面,我将对这篇文章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个人感受。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序言
第一节 花儿流变中的多元融会
第二节 花儿流播的地域格局
第三节 花儿地域格局的形成
整篇文章的架构,我做出了思维导图:
序言部分
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对 “花儿”下定义,而是引经据典,由地学专家袁复礼先生的一段话引入“花儿”。之后,顺其自然提出为何研究“花儿”的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由此展开对花儿流变的探究。
第一节 花儿流变中的多元融会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是以地理、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以及语言方面进行了对花儿流变过程的阐释与研究。
由表格可知,花儿的流布与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字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曲种的传播与传承是由多重因素塑造的,并非由某个单一因素形成。
第二节 花儿流播的地域格局
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民族群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并以三位学者观点为例,从不同角度——派别、区别和音乐风格,对花儿进行分类。
其后,作者分别探究两种典型的花儿——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的流播的地域格局,并对两种花儿进行细分。
与此同时,作者指出其地域格局的形成与民族与方言均息息相关。
无论是河州花儿亦或是洮岷花儿,其共性均为“具有独特的山野风味”。在分门别类对两种典型花儿进行分析后,作者引出了第三节所要阐述与解决的问题——花儿次生区域问题,以及语言与传唱人群的问题。
第三节 花儿地域格局的形成
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分析花儿地域格局的特点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花儿丰富的地域格局,存在六个原因分别为:
1.民族分布
2.移民与新疆“飞地”花儿
3.脚户、筏子客与宁夏花儿
4.语言、宗教与花儿流布
5.洮岷花儿的歌唱形式与传播
6.花儿与乱弹
这一部分中,作者把重心放到了解决问题上,将前两节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详细的阐释。逻辑性强,层次分明。
个人感受:
首先,我认为,作者强大的思维能力令我折服。正如老师曾讲过的读书的两大原则——原典和经典一样,作者在研究问题时并没有完全主观,而是引经据典,以史论调。
其次,我认为,作者在研究问题时能够做到视角广阔与多维度思考。视角广阔,是指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比花儿与秦腔、花儿与信天游等曲种,进一步对花儿的流播和区域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作者还能够以“剥洋葱”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从大领域“歌谣”,到圈子本体“花儿”,以这种视角进行研究,当然比“钻牛角尖”似地埋头于“花儿”本身更加有气度。作者通过对歌谣起源的不同学说入手,提出了对花儿起源的观点:
花儿起源的讨论,同歌谣一样,只能呈现出多样的可能,却没有定于一宗的结果。
多维度思考,是指作者能够在横向的地理维度与纵向的历史维度以及语言、文字、宗教等多维度进行对研究对象的探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
笔者拟从民族演变、不同民族歌谣词曲的比较、语言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等方面来阐释花儿的起源、流播的地域格局,并分析其地域格局形成的原因。
作者研究问题的方式确值得我学习,其逻辑性和辩证的思维令我钦佩。除了对文章本体的感受,我对作者研究问题的过程也进行了梳理:
序言是铺垫,第三节是对一、二节的更深层次更具体地解剖。这种“剥洋葱”式的方法值得我学习。至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现阶段的我难以识别出。
每每看过一篇文章后,都“欲辨已忘言”。好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由衷感叹的,好像有许多思考与感慨想以文字或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但真正开口、真正落笔时,却“憋”不出来。然而,我知道,结果并非对好的文章品头论足,而是吸取其长处,关注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终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