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也许仅仅只是久雨新晴吧,此外,我实在说不出什么别的原因,总有一种心痒痒的感觉。其实我也不明确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莫名的,时不时冒出来。
就像是一棵挣扎着想要钻出地面的小草,不停地催促着我,要我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一首诗的课件和教案,央求我走出阴湿的宿舍,走出逼仄的小院,在夜色熹微中,感受新鲜的空气。
待我终于关上电脑,走出秦园,决定去操场散散步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
带着一连几天的疲倦,脚步自然略有些沉重。我特意振了振精神,就在猛一抬头的瞬间,不经意地从松林的缝隙里,窥见一轮明亮亮的圆月。我随即吟一句“明月松间照”,同时我也意识到,又是一个月的既望了。转而又兴起对月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来。
注视着皓空下皎洁的明月,以及年年岁岁里始终陪伴其左右的那颗微弱而又倔强的星星,穿梭在时浓时淡的流云里,方才还欲喷溢爆炸的脑袋一下就放空了。脚步也越来越轻,飘飘然好似与明月与星星一同漫步在云端,觉得眼前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
“今晚的月亮好美啊!咱们看到的肯定是同一片月亮……”一个甜美轻柔又略带娇羞的女声传到耳边,把我从云端拉回到地面。
怀着欣羡的心情,我的目光转向了身旁这个欢快的女孩儿。她正通着电话,不用猜,对方肯定是她的男朋友了。
那一刻,就是觉得自己眼中的这轮明月竟不如她眼中的月亮美了。在那时那刻,就是觉得她那句“今晚的月亮好美啊……”如此的美,像诗一样美,不,比诗还要美。虽简单,直白而又普通,但与之相比,“明月松间照”竟逊色了好多。
我不禁起了疑,难道诗的美真的存在高低程度之分吗?
二
我不由得分析起诗的美来。从什么入手呢?风格、意境、情感、语言、音韵、格律、韵味、气象……还是从我自身说起吧。
我们读诗诵诗,发现诗歌形式内容音韵的美——古雅之美;我们写诗,用笔和墨创造着古雅之美,同时又用心切身体会和感受着蕴藏在这古雅之美中的优美、壮美;那么讲诗呢?在发现美与感受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阐释、升华并传播着诗歌的美。这是一种鲜活流淌、生生不息的美,并将读与写的古雅之美、优美和壮美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我想,诗之美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和以及情绪情感的触动吧。它的确没有高低等级之分,却有深度和广度之别。
昔时读诗,但觉其美,却不知其缘何而美;及年渐长,诗读渐多,识渐广、感渐深,情渐难自禁,便援笔写诗,我尝试着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特点的意象组织着各种各样的体例,却发现有一种风格、一种体例最得心应手,最适合自己。正如感受美,我们不能强力致之,创造美,同样不可强力为之。
再然后走上讲坛,开始讲诗。我想着既然用自己的笔不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美,那讲诗总能满足这一心愿了。怀着美好的憧憬和简单的热情,没有丝毫忌惮,便开始了我的讲诗之旅。是的,诗中的美经过我的引导阐释穿越时空,从古代来到学生中间,常常让学生们陶醉不已。一次又一次,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诗的解析有一种潜意识的敏感;渐渐地,我欣喜于讲解一首诗的过程,讲诗的热情也随之更为泛滥。我希望将诗中的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感知诗中的各种美感,只是这只是我的希望罢了。这同样应证了诗之美不可人为地强力感知,我们对美的感受体会皆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
三
经历了读诗、写诗、讲诗这一过程,回过头来,我才发现,读诗有读诗的美妙,写诗有写诗的美妙,讲诗亦有讲诗的美妙。我享受每一个过程,每当我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一过程中时,都感觉很美妙。
诗有十分美,发现一分是一分,懂得一分是一分,感受一分是一分。我们发现着、感受着,成长着;也成长着,发现着、感受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懂得并更深入地体会着诗歌的美。